现生的奇蹄类只有3科(马、貘、犀)6属17种,但在古近纪,尤其是始新世奇蹄类相当繁盛,是动物群中的优势类群,在动物群的对比和演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对恢复古气候与环境也具有指示意义。内蒙古二连盆地沉积了从晚古新世至渐新世几乎连续的地层,该地区研究历史悠久,化石保存丰富,其中包括大量的奇蹄类化石,但近来却一直缺乏对奇蹄类的专项研究,使得对这一重要类群的研究工作一度停滞不前。本课题将依据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纪地层中所采集的奇蹄类化石,结合传统形态学和高精度CT扫描技术,对古近纪奇蹄类的系统发育和演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二连盆地不同地点间的剖面对比提供参照,也将为重新厘定和细分亚洲古近纪哺乳动物分期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选择沉积较为连续的剖面,对不同层位的有蹄类(主要是奇蹄类)牙齿釉质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和古气候,探讨古近纪全球气候变化对中亚地区环境与动物群组成的影响。
内蒙古二连盆地沉积了亚洲最完整的陆相古近纪地层,从晚古新世一直延续到渐新世,研究历史悠久,化石保存丰富,其中奇蹄类是优势类群,但一直以来缺乏对这一类群的专项研究。本项目以最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所采集的奇蹄类化石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努和廷勃尔和剖面早始新世晚期阿山头组底部的戈壁简脊爪兽(Litolophus gobiensis)头骨、牙齿、部分头后骨骼以及埋藏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早始新世早期之后,爪兽主要分为两大支系,简脊爪兽和Grangeria canina属于相对基干的类群;对“爪兽坑”的埋藏学研究表明很可能是一次灾难性事件导致了简脊爪兽的大量聚集,且在死亡后受到了一定量水流的影响和食肉/食腐动物的侵扰;简脊爪兽第三趾节骨的特征和“蹄”更接近,而和后期的“爪”不同。对简脊爪兽的研究为早期爪兽的头骨形态特征提供了很多新信息,对后续爪兽类群和早期奇蹄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爪兽类群从“蹄”到“爪”的转变出现在简脊爪兽的分支出现之后。项目对采自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中白层”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比较,认为原紧齿犀是紧齿犀类的最早代表,而以前紧齿犀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渐新世的地层;研究表明紧齿犀和柯氏犀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原紧齿犀的发现也使紧齿犀类成为欧洲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大间断”之后哺乳动物群自亚洲迁入欧洲的又一类证。项目同时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三种测试方法的原理、过程和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比较,为后续开展相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纪貘形类化石研究
早古近纪内蒙古二连盆地主要哺乳动物群的古地磁年代及环境磁学研究
内蒙古二连盆地啮齿类起源、演化序列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云南元谋盆地新近纪被子植物木化石群及其对古植被和古气候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