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对改善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选择慢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以手法针刺、电针、穴位经皮电刺激、假穴位电刺激曲池、外关穴作为干预措施治疗两个月,进行功能评估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手功能,通过fMRI追踪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区激活位置、大小、强度变化,初步阐明曲池、外关不同刺激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探讨同一患者治疗前后的纵向fMRI变化,进行fMRI与功能评估间的相关性分析,为穴位不同刺激方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穴位对改善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陆续收集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手法针刺组、电针组和穴位经皮电刺激组、假针组四组,四组均以刺激曲池、外关穴作为干预措施治疗4周。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手运动功能相关康复评定。四组中部分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接受静息态FMRI检查。从电针组与假针组两组中选取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DTI检查。.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4组患者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评分FMU 值和改良ADL 能力评分MBI 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组间比较,经治疗后,手针组、电针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3组分别和假穴位刺激组相比,3组FMU和MBI 均明显优于假穴位刺激组(P<0.05),同时穴位经皮电刺激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明显优于电针和手针(P<0.01),电针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优于手针组(P<0.05)。然而,神经肌肉电刺激、电针和手针三组在MBI评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四组患者以左侧M1为种子点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结果:治疗后电针组受试者左侧M1与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左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加;假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接增加,但其连接强度较电针组小,且与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的连接减少;电刺激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前后回、右侧小脑、右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加;手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增加,但其连接强度较电刺激组小,且与左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减少。.电针组与假针组患者DTI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灶侧内囊后支、病灶中心及边缘和大脑脚的FA值和治疗前均有提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电针组病灶侧内囊后支、病灶区中心及边缘和大脑脚的FA值的大小明显优于假穴位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DTI可以明确脑梗死后白质纤维束受损及变性情况,尤其是FA值的大小可以评价患者的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及上肢的运动功能。.本研究初步阐明曲池、外关不同刺激方式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影响,通过静息态fMRI追踪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区连接强度变化,DTI检查追踪电针与假针组治疗前后的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连接,为穴位不同刺激方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不同交易收费类型组合的电商平台 双边定价及影响研究
计及焊层疲劳影响的风电变流器IGBT 模块热分析及改进热网络模型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电沉积增材制造微镍柱的工艺研究
针刺不同穴位对胃感觉和运动的调控
调节性T细胞输注移植: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新策略
电针促进运动皮质区脑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后锂盐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