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有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模式均不能有效缓解。近年来的研究提示神经免疫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进程。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作为近几年在免疫学领域研究较多的一个细胞因子,又被称为晚期炎性因子,其在胞内参与维持核酸结构并调节基因转录,在胞外则发挥免疫作用,参与调节其他炎性介质的释放。根据预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一个神经病理性痛新机制假说:"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HMGB1表达释放增加,直接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产生和维持"。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以HMGB1在神经损伤后的异常表达释放及其对动物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作为突破口,采用形态学、行为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综合手段,针对神经损伤引起的慢性病理性疼痛开展创新研究,为开发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有效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高迁移率蛋白(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被称为晚期炎症因子,而其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我们研究了脊髓HMGB1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找寻理论依据,探讨其治疗的新靶点。.1. 大鼠单次鞘内注射HMGB1可引起至少长达28 d的机械缩足阈值降低,提示单次给药即可诱发长时程的痛觉超敏,这与SNL模型所致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行为学表现极为相似。以往有文献证明鞘内注射HMGB1能诱发动物产生痛敏,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发现,仅仅单次注射HMGB1就可以诱导动物痛敏持续长达至少28d,这点与以往的早期炎症因子有所不同,有可能解释神经病理性痛长时程存在的原因。.2.大鼠脊髓内有HMGB1表达,且主要表达与于NeuN阳性神经元,而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则几乎不表达HMGB1。神经元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研究远远已久,最近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也发展迅速。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神经病理性痛是有复杂的发病机制,从外周到中枢的机制较多,不同水平可能机制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神经病理性痛机制复杂,有多种细胞、多种因子与信号通路参与。.3. 正常大鼠与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均有HMGB1表达,其中SNL模型后大鼠脊髓术侧HMGB表达量增高,而对侧脊髓HMGB1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这也印证了HMGB1与神经病理性痛是相关的,正常及脊髓内存在HMGB1,而在神经病理性痛可能导致神经元HMGB1表达增高,增高的HMGB1又进一步促进神经病理性痛发生。因此我们认为HMGB1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与维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在癌性痛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NRG1-ErbB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KCC2在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TRPC3/6通道介导BDNF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