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以性价比优势成为硅太阳电池强有力的竞争者,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仍然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缺乏对DSC透明电极的研究。本项目提出以ZnO透明导电纳米线阵列作为DSC透明电极与光阳极的中间层,增大光阳极半导体纳米颗粒与透明电极接触面积,从而加快电子传输至导电基底,保持纳米颗粒高比表面积的优点,纳米线阵列绒面结构又起到陷光作用。为此,研究ZnO透明导电纳米线阵列的电沉积法掺杂生长机理及生长行为,实现其结构与性能可控的大面积生长;组装新型结构DSC器件,研究ZnO透明导电纳米线阵列作为电极的几何匹配性、光学性质、表面修饰和导电性对DSC输出特性影响的规律,阐明结构与性能匹配机关机制;采用强度调制光电流/光电压谱等手段,探索电子传输动力学过程,明晰其电子传输及复合机理。本项目有望进一步提高DSC转换效率,为研究与开发高效DSC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针对ZnO纳米结构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电极的要求,采用电沉积法与水热法两条溶液化学法途径合成有序ZnO纳米结构阵列,并制作DSC器件。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电沉积法制备一维ZnO纳米结构阵列的生长机理及形貌结构调控;(2)多阳离子体系中电沉积法制备掺杂ZnO纳米结构阵列的生长机理及形貌结构调控;(3)水热法制备复杂ZnO纳米结构阵列的生长机理及形貌结构调控;(4)基于不同形貌ZnO纳米结构阵列DSC的光电性能及电子传输与复合机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突破:(1)发展了溶液化学法生长一维ZnO纳米结构阵列的理论,为获得理想形貌结构与性能的ZnO纳米结构阵列提供了全新思路。从热力学与动力学角度,引入离子积Qi>溶度积Ksp和沉淀反应速率ν与晶体长大速率G关系作为判据,解释了一维ZnO纳米结构阵列的生长机理,进而提出实现一维ZnO纳米结构阵列生长必要条件,分析了电沉积工艺因素对ZnO纳米结构阵列形貌结构的影响,为实现对形貌结构与性能精细调控提供依据。提出了多阳离子体系中电沉积生长掺杂ZnO纳米结构阵列的策略,通过比较热力学参数Ksp和动力学参数——离子扩散系数Di之间的关系,作为判断ZnO纳米结构阵列掺杂生长的条件,为选择合理的工艺路径提供了依据。选用锌盐与氨水反应生成Zn(NH3)4E2+和Zn(OH)4E2-作为反应前驱体,在较高温度、压力的水热反应条件下,使它们达到过饱和,分解生成ZnO;选择合适的籽晶层、模板剂、活性剂等调控其形貌结构,合成各种奇特形貌的三维ZnO微纳米结构。(2)测试结果表明,三维微纳米结构ZnO的DSC表现出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超过2%),相比于一维纳米结构ZnO的DSC提高3—4倍,这主要是得益于其巨大的表面积、快速电子传输及光散射效应。进一步还揭示了基于ZnO纳米结构DSC的界面电荷分离及电子传输与复合机理,为提高DSC能量转换效率提供指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双金属Cu@Ag核壳纳米线透明薄膜电极的制备、改性及导电机制研究
表面缺陷决定的单晶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电极的电子传输性能及其提高
Ga掺杂ZnO纳米线阵列电极型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基于超长弹性金属纳米线双导电网络结构的透明柔性导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