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草的炮制强调九蒸九曝,具有深厚的文献依据和确切的临床意义,其炮制工艺随时间的推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对这种变化的合理性及九蒸九曝的炮制机理文献报道基本空白;课题组对豨莶草植物来源、入药部位、炮制历史沿革以及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药理效应、作用机理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本次研究拟以腺梗豨莶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MS、电子舌技术等现代分析手段,结合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运用多元相关统计分析,对炮制前后的体内外化学成分的"质"与"量"的动态变化与其药物性味、药效等生物学信息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系统探讨豨莶草"生寒熟温、生臭熟香、生泻熟补"的炮制机理。本项目的研究对规范该药材的炮制方法和工艺,提高药材疗效,控制药材饮片质量,充分合理利用该药材资源,推动中药炮制学科的深入研究有积极的作用。
一、古人对豨莶草炮制作用认识. 性味上生寒熟温、生臭熟香;功用上生泻熟补,九制减少引起呕吐的副作用。酒蒸九次,缓和祛风除湿力,避免肝肾损害,转苦寒为甘温,在祛风湿之中略补肝肾之气,适用于肝肾虚而又犯风邪湿气患者,既使邪风去又使肝肾能较好地恢复,可以久服长服。.二、豨莶草炮制品的成分分析. 从炮制后的腺梗豨莶草中分离出30个晶体,其中18个进行了结构鉴定, 除了β-谷甾醇、豆甾醇、吐叶醇、正二十六醇、3,7 -二甲基槲皮素、3-O-甲基槲皮素、对映-16β,17-二羟基-甲壳烷-19-羧酸、豨莶精醇、豨莶苷、咖啡酸、12-羟基奇壬醇是炮制前、后均含有的,其它的6个成分是首次从制品中分离出的。说明炮制前后功效的变化是有物质基础的。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豨莶草中总萜类成分. 炮制后总萜类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四、豨莶草生品及一至九制品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蒸制后奇任醇及豨莶精醇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而豨莶苷总体含量略有提高。.五、豨莶草炮制前后对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抑制的对比研究 .1.豨莶草炮制前后皆可对体外培养的 Hep-G2 细胞生长产生抑制,对体外培养的 Hep-G2 细胞生长周期产生影响,随浓度增大各自抑制效果都增强,但低浓度时两者效果接近(P>0.05),高浓度时生品明显强于制品(P<0.001)。 .六、电子舌技术比较豨莶草炮制前后的差异. 分别建立了电子舌判别模型,实现了炮制前后味特征的数字化和标准化,炮制前后均具有苦、涩、咸、甜味,涩味微弱。炮制后,苦、咸味下降,酸、涩、甜没有明显变化。这与酒蒸炮制法能降低药物的苦寒之性的炮制机理一致。.七电子鼻技术比较豨莶草炮制前后气之差异. 分别建立了电子鼻判别模型,生制品气不同,炮制后由臭转香有物质基础。.八入血成分初步研究. 实验显示奇任醇与豨莶精醇混标后能准确的在空白血清中检测并分离,但给药血清中未检测到。有待进一步实验。.关键数据及意义:.1、豨莶草炮制后保留有原有成分主要是降低,同时出现6个新成分,故临床中,生品和制品有不少相同的地方,炮制后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特殊,应该是炮制后出现了新成分,出现了生品没有的功效。.2、对生品和制品分别建立了电子舌、电子鼻识别模型,说明炮制前后确有气和味的变化,符合“生臭熟香”总结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何首乌炮制前后体内化学物质及其生物学效应变化规律研究
基于体内动态效应物质变化规律的栀子炮制机理研究
基于体内动态效应物质变化规律的酒当归炮制机理研究
基于自然铜矿相特征-元素形态-效应变化规律的炮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