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 MP)是一类严重影响口腔功能和面部美观的发育性颅面畸形,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是其主要病因。临床研究发现有遗传倾向的MP患者正畸治疗效果不佳。为了阐明遗传因素作用的机制,国内外学者对MP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尚未确定其致病基因。在前期研究中,项目申请人所在学术团队搜集到20个MP家系,共计1056 人(其中每个家系至少存在5名MP患者)。通过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遗传连锁分析,获得两个新的中国汉族MP致病位点- - 14号染色体14q24.3-14q31.2区域以及4号染色体4p16.1区域。本课题拟对现有家系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识别MP可疑致病突变,发现MP候选致病基因,通过与已发现的致病位点对比,以及正常人样本进行验证,最终确定MP的致病基因。MP致病基因的发现,对今后阐明该病发病机制,遗传诊断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下颌前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头面部畸形,临床发病率高,遗传机制不明。我课题组收集了一个由四代人、23名现存成员组成的下颌前突家系样本,并采用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对该家系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一个新的下颌前突可疑致病位点12pter-p12.3。随后我课题组由对该家系中部分个体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测序结果发现在该致病位点内存在FGF23基因杂合突变c.35C>A可能为下颌前突的致病突变,在该家系中与下颌前突表型共分离。在65例散发下颌前突样本中,有3例患者存在相同突变。而在342例对照样本中,均没有发现上述突变。软件功能预测显示该突变可能扰乱FGF23的信号肽功能并且抑制蛋白分泌。将突变基因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发现相较野生型对照,突变组的细胞裂解液中FGF23含量增加而细胞外液中FGF23含量减少。通过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FGF23 c.35C>A突变与下颌前突显著相关,从而拓宽了整个正畸领域对下颌前突遗传学致病因素的理解。在本基金的资助下,已发表SCI论文4篇,其他英文文章2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2篇,并申请获得专利1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搜寻多汗症致病基因研究
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脊柱肋骨发育不全致病基因的研究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搜寻点状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研究
利用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探索Lynch综合征的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