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Heritage Discourse is a frontier topic in international heritage research Since joining the "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in 1985, China has always endeavored to embody the Chinese values of "project feelings onto the landscape"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and the formul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standard of value. This project will discuss the issue of World Heritage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itage stakeholders and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eritage experts in the process of World Heritage bidding in cultural landscape sites. Taking the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in Hangzhou,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and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as example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ocal residents, tourists and foreign expert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re values of "project feelings onto the landscape"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echoes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at is, studying World Heritage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China's further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heritage affairs,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sites.
世界遗产话语权是国际遗产研究的一个前沿话题。我国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一直努力想把中国传统核心文化价值“意境”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到国际框架中,并参与到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制定中。本项目以遗产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索世界遗产话语权问题,分析我国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中外遗产专家处于怎样的话语关系,并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北京颐和园和苏州园林为例,探究遗产主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和游客与国外专家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意境”和“天人合一”思想理解的差异性。呼应最新的国际形势,即从社区居民和游客的角度研究世界遗产话语权,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遗产事务,提升国际形象,同时促进遗产地的保护发展。
从社区居民和游客的视角探究“非权威”利益相关者的世界遗产价值观,是国际遗产研究理论的近年来研究的新趋势。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对比“非权威”利益相关者的话语与“权威遗产话语”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探究遗产各利益相关者(包括世界遗产国际组织、国家与地方层面遗产负责机构、国内专家、社区居民和游客)在世界遗产保护、申报和管理过程中的话语权关系;项目还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在案例遗产地游览过程中,中国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经历、感受、情感、记忆怎样构建的世界遗产价值观(“非权威遗产话语”)?“非权威遗产话语”与“权威遗产话语”有怎样的关系?本项目首先从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的视角查阅文化与自然遗产最新研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广泛阅读和分析,然后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苏州古典园林、元阳哈尼梯田、泰山、颐和园、桂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等八个世界遗产地进行实地调研,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视角阐述构建出遗产地的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本项目研究结果证明了遗产不是一个事物或一个地点,或者任何的物质,尽管这些物质的因素很重要,但不是遗产本身。遗产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和文化过程,该过程由多层价值和意义组成,并由人赋予其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是从传统由“专家”以“权威遗产话语”为主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管理和实践组成,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遗产的主要利用者——“非权威专家”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遗产社区居民和游客。他们不仅是“权威遗产话语”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遗产现代社会与文化价值的构筑者。社区居民和游客通过在遗产地的生活或参观行为,与个人的经历、感受、情感、记忆交融在一起,创造出遗产的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智能旅游价值评估、旅游活化与利益相关者博弈研究
会计准则变革背景下认知特征对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变革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本社会责任履行对战略慈善的影响研究:利益相关者认知冲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