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质谱图、一维和二维保留指数以及标样共注,创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原油的定性用质谱数据库和地球化学应用软件;剖析不同沉积环境(海相和陆相、咸水和淡水)、不同时代(寒武纪至第三纪)、不同降解程度(1级-10级)稠油的组成,探究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以及其它典型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因,为严重降解油的油-源对比提供可靠的分子标志物证据,发展和完善评价原油生物降解梯度的统一标尺,并计算不同降解阶段原油的损失量。寻找喜氧细菌和厌氧细菌作用下降解油组成和性质的差别,研究油藏中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的条件和途径,深化对原油生物降解作用机制的认识,为钻前科学预测储层原油性质提供依据。
生物降解作用导致烃类组分损失和破坏,会极大地改变原油的组成和性质,并形成稠油甚至特、超稠油,增加了开采和炼制的成本。本研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稠油组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生物降解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海相和陆相、咸水和淡水)、不同时代(寒武纪至第三纪)、不同降解程度(轻度-严重)稠油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包括链烷烃、环烷烃和单环芳烃等几类化合物,但在不同类型原油中其组成存在很大差异。考虑到严重降解油中烃类组分含量已经很低,我们还运用Hypy热解技术提取和分析了沥青质键合分子标志物的信息,发现其组成和分布与游离烃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游离烃中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在沥青质中没有出现,另一方面,沥青质键合分子标志物的热演化程度远低于游离烃。而且,沥青质键合的正构烷烃十分完整,这表明沥青质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较为稳定。在研究中还发现,25-降藿烷与C30藿烷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意味着藿烷降解并不总是形成25-降藿烷,甚至于说大部分藿烷被降解后并没有形成25-降藿烷,而可能是侧链或环的断裂。通过对稠油组成的全面剖析,深入理解和认识油藏中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的条件、途径、程度和机制,对于钻前科学预测原油性质,提高勘探开发效益均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复杂体系分析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学研究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学研究
大气细颗粒PM2.5中非目标未知有机污染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甄别
基于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构建活性多糖糖谱识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