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和过度放牧,导致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和土壤退化加剧。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部分光合作用的净初级产物分配到地下部,所以根系生物量一般比地上部生物量高2-5倍,甚至高达10倍以上,它们对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然而,国内外关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净初级产物分配到地下部的数量及其转化规律方面的研究报道则较为少见。通过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典型草原净初级产物在土壤中的分配及其转化规律、豆科植物生物固氮作用和施用少量氮肥对退化样地植被恢复的意义,揭示过度放牧引起草原土壤和植被退化的机理,为内蒙古典型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为:①不同放牧强度下输入地下部的净初级产物数量;②耐牧植物(C/N高) 和放牧敏感植物(C/N低) 材料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中的碳氮矿化规律;③少量施用氮肥对恢复退化样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作用;④不同放牧强度样地生物固氮作用的差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放牧对盐沼土壤生物功能群和碳氮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
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根系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碳输入的影响
氮沉降对东北次生林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机制
放牧强度对农牧交错带半干旱草地凋落物分解及碳转化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