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及先进的测试技术和新的理念,开展河南省新县大银尖钼(钨)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大银尖钼(钨)矿床矿石显微观察,流体包裹体显微观察和温度、盐度及成分分析,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原位分析,矿石矿物S、Pb同位素和矿化脉石英H、O同位素分析,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分析;大银尖岩体岩石显微观察,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全岩Rb-Sr、Sm-Nd、Pb和O同位素分析,锆石单矿物U-Pb、Hf同位素分析等。通过以上研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了解大银尖钼(钨)矿床各种矿石岩相学特征及矿石矿物相互之间关系,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时代;大银尖岩体岩相学特征,岩石类型,岩石的地球化学性状,成岩物质来源和岩石形成时代。剖析大银尖钼(钨)矿床形成与构造演化-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探讨大银尖钼(钨)矿床成矿动力学机制。
锆石U-Pb年龄为124.9±1.3Ma (MSWD=0.51),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25.06±0.87 Ma(MSWD=0.105),表明大银尖花岗岩及矿床属于早白垩纪产物。岩石化学显示大银尖花岗岩属于高分异钙碱性花岗岩,拥有相对高的Sr同位素初始值(87Sr/86Sr)i=0.706379~0.707173,低的Nd同位素初始值εNd(t) =-15.62~-15.17和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2 DM=2.15~2.18 Ga,低的Pb同位素初始比值 (206Pb/204Pb)i=16.793~16.979、(207Pb/204Pb)i=15.379~15.487和(208Pb/204Pb)i=37.559~37.976,低的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εHf(t)=-24.8~-17.8和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C DM=2.31~2.75 Ga,同位素研究表明,大银尖花岗岩源岩类似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别片麻杂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7~452 ℃,盐度为0.35 %~53.51 %NaCleqv;在280~320℃温度区间,发生明显的不均匀捕获,表明流体曾发生过沸腾作用;包裹体组分以水蒸汽为主,伴有少量的CO2和微量N2;据流体的密度和压力,推测矿床形成于浅成环境。含矿石英的δDSMOW=-78 ‰ ~ -60 ‰,δ18OH2O=-4.27 ‰~2.72 ‰,具有氧同位素漂移特征,指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表明流体早期来自岩浆,晚期混入大气降水。矿石Pb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06Pb/204Pb=17.0411~17.3188, 207Pb/204Pb=15.3968~15.4166,208Pb/204Pb=37.7322~38.2360,显示成矿物质源于古元古界大别片麻杂岩的重熔作用。黄铁矿S同位素δ34S= 3.9 ‰~7.0 ‰,辉钼矿δ34S=8.5 ‰~10.7 ‰,两者δ34S总体平均为7.4 ‰,显示成矿物质曾经历地壳物质混染。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参照区域地质背景,推测早白垩世时,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使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地幔进一步上涌底侵于下地壳,致大别片麻杂岩为组分的下地壳发生重熔和壳内分异作用,上升侵位形成了大银尖花岗岩。岩浆演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成矿流体与对流循环的大气降水混合,使流体中的成矿物质沉淀形成大银尖钼矿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南泥湖-三道庄超大型钼钨矿床的钨成矿作用和钼-钨成矿关系研究
河南熊耳地体西南部银铅锌-铜-钼成矿分带性研究
冀晋含银岩石建造、银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模式
大兴安岭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模式及成矿予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