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技术是心胸外科手术重要的支撑技术,其血流灌注方式分"非搏动"和"搏动"两种。"搏动能量"等理论认为,"搏动灌注"在改善微循环,减少手术者组织、器官损伤,降低术后死亡率等方面有优势。但"搏动灌注"目前因缺乏简便的效果评价量化指标而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中医脉诊经过数十年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已建立了一套简便、可靠的脉搏波客观检测方法和量化评价指标。因此,将脉搏波检测技术应用于"体外循环"血流搏动波客观量化评价研究,有望解决"搏动灌注"缺乏简便的效果评价量化指标问题。本课题以行"体外循环"术进行心脏病手术者为研究载体,通过分析能量等值压等血流动力学能量指标与"寸口"脉搏波时域、频域波形和参数的内在关系,探索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波形和参数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不仅能建立"搏动灌注"简便的客观评价体系,对拓展中医脉诊技术应用外延也有积极的意义。
项目背景: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机体功能、血流能量、脉搏波指标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方法。研究内容:将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寸口”脉搏波;术中血液心肌酶谱、肾功能;术中血乳酸、尿量,以及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结束后2 h(T2)、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3)细胞因子含量。将56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PP组28例和NP组28例,观察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含量。将92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PP组46例和NP组46例,应用PowerLab分析系统记录脉搏波、流量和泵压;计算两组体外循环中的能量等值压(energy equivalent pressure,EEP)、富余血流动力能量(surplus hemodynamic energy,SHE)。观察两组体外循环前、中有创、无创脉搏波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20例PP组患者“寸口”均检测到脉搏波,20例NP组患者“寸口”未能检测到脉搏波;PP组术中乳酸水平明显低于NP组(P<0.05);PP组术中尿量明显多于NP组(P<0.05);28例PP组内皮素-1(ET-1)含量显著低于NP组(P <0.05)。46例PP组EEP、SHE和脉压差显著高于NP组(P<0.05);脉搏波能量主要分布在0-5Hz范围,PP组脉搏波能量显著高于NP组(P<0.05);PP组脉搏波能量传递的衰减度低于NP组;脉搏波传导的能量主要是低频能量,包含了呼吸波的能量;EEP、SHE与脉搏波能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关键数据及科学意义:体外循环PP组患者“寸口”可检测到脉搏波且ΔP、EEP和SHE显著高于NP组患者,提示脉搏波可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脉搏波时域参数h1值、频域参数0-5Hz谱能比值可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低频的呼吸波参与了脉搏波能量传递,佐证了中医诊脉独取 “寸口”的科学性。PP组的尿量明显高于NP组,不仅提示“寸口”脉搏波能间接反映术中肾脏血液循环状况,而且证实中医“心”与“肾”生理病理关系;PP组的乳酸水平明显低于NP组,提示寸口脉搏波能反映术中机体组织氧代谢情况,昭示了中医脉学气血理论的科学性;PP组的内皮素-1含量显著低于NP组,表明脉搏波能客观表达术中血液循环状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采用深度学习的铣刀磨损状态预测模型
瞬态波位移场计算方法在相控阵声场模拟中的实验验证
基于EMD与小波阈值的爆破震动信号去噪方法
脉搏波基于应力波理论和中医整体观的研究
搏动血流体外循环对肾组织血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国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价动脉硬化的参数及流行病学研究
基于人类胎盘体外循环灌注模型的药物透过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