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人畜共患病,目前人用疫苗均为全病毒灭活疫苗,但存在诸多缺陷,亟需研发安全、经济的新型疫苗。本课题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狂犬病疫苗生产用毒株CTN-1V为基础,拟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将基质蛋白M基因敲除,与辅助质粒共转染可稳定表达M蛋白的细胞系,拯救获得基因缺失型狂犬病病毒CTN-1V-dM株,该病毒虽可感染正常细胞或生物体,但因部分基因缺失,不能复制出子代病毒,即流产型感染。在此基础上对该病毒的形态,致病力,免疫原性及口服后的黏膜免疫应答等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策略对于新型减毒狂犬病疫苗的研发和我国狂犬病的防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为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获得基因缺失型狂犬病病毒CTN-1V-dM株,探索其作为新型减毒狂犬病疫苗候选毒株的可行性。通过课题实施,主要取得的结果如下:(ⅰ)成功改造并构建了用于病毒拯救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1-M;(ⅱ)狂犬病病毒CTN-1V株感染性克隆获得成功;(ⅲ)成功筛选获得稳定表达CTN-1V病毒M蛋白和G蛋白CHO工程细胞系;(ⅳ)基因缺失性狂犬病病毒CTN-1V-dM株的体外拯救工作进展取得一定进展,但未达预期。(ⅴ)其他方面相关工作,成功获得抗狂犬病毒糖蛋白单克隆抗体4株,对狂犬病病毒CTN-1V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ⅵ)随着课题的进展,共计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申请国内专利1项。. 总之,课题基本按计划完成,其中基因缺失性狂犬病病毒CTN-1V-dM株的体外拯救工作进展取得一定进展,但未达预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稳定表达M蛋白的CHO工程细胞系造成的,因为,随后换用正常的Vero细胞系,附加M基因质粒的共转染拯救效率虽然非常低,但能在上清中检测到病毒核酸的存在。后续计划通过改造Vero-M+细胞系,使之稳定表达M蛋白,尝试用该Vero-M+细胞系继续拯救M基因缺失的狂犬病病毒。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异质环境中西尼罗河病毒稳态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伪狂犬病毒PK和gG基因双缺失疫苗株的构建
含西尼罗病毒PrM-E蛋白重组减毒狂犬病毒的构建及特性研究
猪瘟病毒NS2基因缺失毒株的构建及其作为载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