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颅内肿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最近我们从南海海洋共生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筛选到一种新颖蒽环类具有抗垂体腺瘤的候选化合物SZ-685C,前期的结果发现其有诱导垂体生长激素腺瘤GH3细胞凋亡和下调原癌基因Bmi-1作用;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垂体腺瘤miRNA的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资助下的研究又发现药物治疗的人垂体腺瘤组织中miRNA有明显的改变;通过微小分子RNA基因库,我们筛选出miR-183和miR-222的预测靶基因是Bmi-1。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观察SZ-685C对其它类型的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同时明确SZ-685C是否导致miR-183和miR-222的变化,SZ-685C下调原癌基因Bmi-1是否受miR-183和miR-222的直接调节。旨在阐明SZ-685C抗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垂体腺瘤提供优质的候选药物。
垂体腺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垂体腺瘤可以引起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如闭经、泌乳、性功能障碍、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等。海洋化合物SZ-685C是从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No.140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筛选出的一种天然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颖蒽环类化合物。本课题组已经应用miRNA 芯片技术对正常垂体和垂体腺瘤组织中miRNA 差异表达进行研究,发现多种RNA表达明显上调,其中在miRNA小分子的筛选上,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整,选择miR-200c。我们选择GH3、MMQ大鼠垂体腺瘤细胞系为体外研究模型,以探讨SZ-685C对垂体腺瘤的生长情况及激素分泌的影响,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我们已按研究计划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内容,结果发现用SZ-685C处理后的MMQ细胞中miR-200c表达下降,而过表达miR-200c可以减弱SZ-685C诱导MMQ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miR-200c可靶向垂体腺瘤中促凋亡基因PTEN通过Akt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我们的结果提示SZ-685C可能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垂体腺瘤提供优质的候选药物,miR-200c可作为垂体腺瘤分子生物学治疗的潜在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MiR-145 inhibits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via PAK4-dependent pathway
Sparse Coding Algorithm with Negentropy and Weighted ℓ1-Norm for Signal Reconstruction
海洋药物SZ-685C通过miR-200c调控PTEN/Akt通路治疗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
新型海洋蒽环类化合物SZ-685C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垂体腺瘤miRNAs的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CD147在垂体腺瘤侵袭性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