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土地利用也发生了深刻转型,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备受关注。鄱阳湖地区是我国典型生态经济建设区,在我国大湖流域开发中具有示范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转型期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与城乡建设空间是如何演化的,未来土地利用调控方向尤其是城乡建设空间格局将何去何从,一系列区域土地利用难题怎样破确?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这里以转型期为宏观背景,以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与城乡建设空间优化研究。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关键问题和城乡空间演化机理,建立多重目标导向下的城乡空间统筹发展路线图,优化调控城乡用地演化路径,形成典型大湖流域城乡用地时空动态及其优化调控研究的系统方法。本研究对丰富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体系,破解区域土地利用难题,探索适应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的城乡空间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持续转型期,土地利用也因此而发生深刻转型,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备受关注。鄱阳湖地区在我国大湖流域开发中具有示范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项目以转型期为宏观背景,以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与城乡建设空间优化研究,为优化土地利用时空格局,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果:(1)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力研究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导致大量耕地资源流失,土地利用系统日趋复杂;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分布趋势大体一致,均集中在鄱阳湖东南部至西部之间,尤其是西南方集中程度更为明显;湖区水位变化经、经济增长、社会投资增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口、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等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辅助推动作用;土地斑块的空间可达性、中心城镇影响下的地理区位条件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动因。(2)土地利用变化多重响应研究表明,区域生态风险持续增加,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城镇用地扩张主要影响区域二三产业产值及就业结构,农村居民点变化导致农村人均居住空间扩大,耕地变化使得粮食产量降低;耕地与农村居民点距离区域中心较近,城镇用地演化对非农产业和人口空间布局具有明显带动作用,耕地变化对农业人口和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具有明显影响作用。(3)城乡用地格局及其时空关系研究表明,城镇用地分布空间关联性不强,区域差异明显;城镇扩张以地级市市区为主,扩张重心趋于向一般建制镇转移,城镇扩张导致城镇空间趋于分散化和均质化;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空间格局复杂,但具有较高系统稳定性,居民点斑块呈现规整化和均质化;农村居民点扩张以一般建制镇为主,空间上倾向于发生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建制镇密集区;城镇与农村居民点格局的空间分维特征具有一定的逆向性,扩张具有一定的空间协同性。(4)城乡用地优化调控研究表明,到2030年鄱阳湖地区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1座,100-200万人特大城市1座,50-100万人大城市4座;20-50万人中等城市12座,5-10万人小城镇12座左右,都市核心区为与中心城区紧密关联的通勤地区,包括特大城市周边30公里范围区域,其它都市区中心城区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2030年城镇用地规模将达2453.19平方公里。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拟研究
清代西南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太湖地区生境网络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