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造山带是中国乃至世界地质上最具特殊性的造山带,其特殊性表现于:(1)其为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经裂陷发育起来的再生盆地;(2)其为世界上罕见的台地-台间深水海槽间列的盆地;(3)其可能为世界上罕见的浅水碳酸盐台地与洋盆深水沉积共生的盆地。该造山带还存在以下有待深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二叠纪右江盆地是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弧后盆地还是洋盆;(2)三叠纪中晚期右江盆地是残余盆地还是前陆盆地,是弧后前陆盆地还是周緣前陆盆地;(3)右江盆地由伸展型盆地到挤压型盆地的转换过程和细节。本项目选择右江盆地二叠系-三叠系的沉积地质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1)二叠纪硅、泥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碳酸盐沉积学,(2)三叠纪中晚期碎屑岩沉积学及沉积地球化学(包括锆石年代地质学),判别:(1)二叠纪-早三叠世的盆地性质;(2)中晚三叠世的盆地性质及物源,以恢复右江盆地二叠纪-三叠纪的盆地转换过程及大地构造演化。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是在夷平的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再生裂陷的大陆边缘盆地,该盆地的形成与金沙江―红河―麻栗坡古特提斯洋盆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结构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右江盆地泥盆纪—三叠纪硅质岩、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系统研究表明,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埃姆斯晚期开始裂陷,石炭纪盆地南部形成以麻栗坡八布蛇绿岩、洋岛型火山岩和深水相沉积组合为标志的洋盆。至二叠纪,洋盆开始向西南俯冲于越北地块之下,形成活动大陆边缘。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凭祥、那坡等地出现同碰撞型的火山活动,右江盆地也于中三叠世转变为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被动大陆边缘(早石炭世—早三叠世)、前陆盆地(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电沉积增材制造微镍柱的工艺研究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东段的初始碰撞与同造山盆地转换研究
北祁连山造山带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同造山盆地的沉积响应
北祁连造山带加里东期沉积地质学与古海洋演化研究
北山造山带墩墩山泥盆系的沉积序列及其构造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