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恢复与替代生计选择是湿地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环境与发展相关学科对特殊生态类型区关注的重点问题。从农户视角出发,以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与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农户参与湿地恢复与替代生计选择的行为机理;构建湿地恢复与农户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三江平原湿地恢复与农户经济协调发展的时序演变和空间分异,提出湿地恢复优化标准并划分湿地恢复类型区;设计不同湿地恢复类型区适应性的替代生计模式,构建替代生计选择模型并进行具体地域的适应性替代生计模式选择和具体替代生计模式的适应性区域选择研究;探索湿地生态恢复措施与替代生计实施对策。在理论上转换人地关系研究视角,探索特殊类型区域人地关系协调机制,促进人文地理学微观研究的发展;在实践上促进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农户经济协调发展,为类似区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湿地恢复与替代生计选择是湿地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环境与发展相关学科对特殊生态类型区关注的重点问题。项目首先分析农户参与湿地恢复与替代生计选择的行为机理,界定了湿地生态恢复与替代生计的概念内涵并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口、经济、政策、体制、发展偏好等人文因素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并对人文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图谱分析与自下而上的聚类分析将三江平原湿地划分为三类功能区:严格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和生态协调区。研究了不同生态功能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生态恢复策略及生态建设重点。分析了影响替代生计选择的主要因素,设计了三江平原湿地区域总体替代生计发展模式;在总体替代生计模式指导下设计了生态移民、土地置换、社区参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具体替代生计模式,并对设计的模式进行优劣评价与适应性分析。最后以三江自然保护区为例,对耕地生产与湿地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基于农民视角探讨了湿地恢复与替代生计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湿地恢复内容和替代生计模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效果研究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我国种粮农户耕地流转的基本特点及政策启示
乡村类型视角下干旱区社区恢复力评估及优化策略--以民勤绿洲为例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三江平原湿地恢复潜力评估
基于农户生计方式演替的生态恢复研究
基于古生态记录构建三江平原典型类型湿地恢复目标
三江平原湿地硅藻植物的分类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