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首次给出了非晶硅网络结构光致变化的直接实验证据,从而为澄清非晶硅光致退化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被邀请在MRS98大会上做特邀报告;首次提出在非晶与微晶的相变区域去寻求较稳定的非晶硅材料,并用“不间断生长/退火PECVD技术,切实实现了这一设想,改善了非晶硅薄膜和器件的稳定性。不仅光致亚稳缺陷有数量级上的降低,用以制备的单结太阳电池初始效率为8.5%时,光致退化幅度仅7%(一般20%)。这些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同行中深受好评,在国际上被誉称为“北京小组”。这项研究工作,即“非晶硅的光致退化机理及其消除途径”获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低温热液金银汞矿床中砷锑硫盐矿物之实验和成因矿物学
黔西南低温矿床成矿流体中有机质与矿化关系研究
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区微生物富集铊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汞砷痕量元素在燃煤副产物脱硫石膏中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