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种群变动,小黄鱼作为区域生态系统的高级消费者,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键种。本项目在对黄海水域生境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并结合历史数据,应用生物化学、实验生态学和耳石信息分析技术,对黄海小黄鱼种群开展以下研究:(1)形态学性状,生长和存活方式,摄食策略的响应;(2)产卵场和繁殖力的变化,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比例的变化,生活史早期发育阶段和幼鱼阶段自然死亡率估计,资源自我更新能力的估计;(3)资源密度与生物量的变化,时空分布的变化,对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贡献的变化。本研究以期阐明黄海小黄鱼种群的时序演替机制及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渔业资源评估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海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基于1950年代以来黄海小黄鱼生物学特征、资源量及其分布的历史资料,并结合野外补充调查数据,对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种群结构及其动态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研究。研究发现,小黄鱼的种群属性及其生活史类型已经发生变化。(1)黄海小黄鱼的体长、体重组成及其年龄结构从1950年代到2009年呈减小趋势,且年代间差异显著,产卵群体的体长频率分布逐渐由双峰态向单峰态转变;(2)从1950年代到2010年,小黄鱼雌雄个体参数b无显著差异,性成熟比例是参数b变化的主要原因,雄性参数b的变化与捕捞压力呈较好的协同关系,资源密度升高时,b值增大。1950年到1980年代中期小黄鱼肥满度的减小,主要原因是性成熟年龄的减小;1990年代后小黄鱼肥满度与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相对应,SST越高,肥满度越高;(3)从决定系数R2及残差平方和RSS的数值来看,Cubic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幼鱼生长的拟合度最高。小黄鱼生物学参数从1950年代至今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个体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减小、体重生长拐点提前、死亡系数增大。捕捞因素是其生物学参数年代际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建议黄海小黄鱼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4.83 cm;(4)从1950年代到2010年,小黄鱼雌性50%性成熟体长(L50)和年龄(A50)呈减小趋势,种群生长参数和SST的变化是L50变化的影响因子。另外,持续高强度捕捞压力,会促进其性成熟基因的变化,使A50向低龄进化;(5)甲壳类是小黄鱼幼鱼的主要饵料类群,占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长额刺糠虾和细螯虾。小黄鱼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增加而变化,体长大于80 mm时,饵料生境宽度增加,并出现明显的食物转换。小黄鱼幼鱼和黄鲫幼鱼的营养级均为3.33级, 食物组成相似性和饵料重叠系数并不高,均小于0.6,两者之间存在较弱的种间资源利用性食物竞争,但两者种内资源利用性食物竞争较大。小黄鱼成鱼食物组成从1980年代到2000年变化显著,2000年到2010年变化不大。1985-1986年小黄鱼食物组成以鳀为主;2000年和2010年小黄鱼食物组成主要以太平洋磷虾为主;(6)小黄鱼资源量秋季较高,2000年以来,黄海北部资源量较1985年明显升高,黄海南部资源量从1985年到2010年呈减小趋势,且分布向北偏移。另外,在厄尔尼诺年,小黄鱼资源量在当年和之后1-2年均较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河川径流演变规律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
胶州湾与南黄海中部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沉积记录和生态响应
海洋渔业种群对人类活动的适应性响应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黄海南部沿岸小黄鱼群体对国际渔业共管水域的资源贡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