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流携带入海的陆源有机碳在近海的埋藏和转化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作为陆源有机碳的重要组成,土壤有机质与植被碎屑在化学组成、迁移方式和埋藏过程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缺乏能灵敏表征土壤有机碳的代用指标,目前的大多研究只将海洋有机碳划分为陆源和海源两个部分,这增加了陆源有机碳沉积通量计算的不确定性,并掩盖了一些重要的环境信息。本项目将分析渤海湾沉积物中的土壤细菌生物标志物branched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GDGT)和海洋浮游古菌生物标志物isoprenoid GDGT,利用最近提出的指示土壤有机碳贡献的BIT指标,结合有机碳含量(TOC)和有机物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使用三元混合模型定量恢复全新世期间土壤、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有机碳的沉积通量,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与渤海湾土壤有机碳沉积通量的关系。
由河流携带的陆源有机碳在河口和近海的埋藏和转化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其沉积物是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的理想载体。本项目以黄河下游-河口-渤海为研究区域,利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技术对沉积有机碳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定量分析了沉积物中的 土壤细菌生物标志物branched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bGDGT)和海洋浮游古菌生物标志物isoprenoid GDGT(iGDGT);利用表征土壤有机碳的BIT 指标, 结合全样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如C/N, δ13C) 和长链正构烷烃化合物,估算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植被、土壤和海源有机碳贡献的时空变化;基于柱状样中GDGTs的分布,提出BIT指标可灵敏指示黄河河口的摆动;并验证了在研究区域内基于bGDGT的MBT/CBT指标可以有效的指示源区的年平均气温,而基于iGDGT的TEX86反映的水温与实际值偏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黄河输入的大量陆源物质中含有iGDGT所引起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利用分子生物标志物-14C技术重建全新世黄海沉积有机质组成变化
黄海全新世沉积有机质来源和组成变化的多参数指标重建
利用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分子标志物定量重建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温度变化
渤海湾全新世海面标志点研究与变化历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