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细颗粒物与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免疫损伤明显相关。本项目采用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探索大气细颗粒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免疫学作用机制。从2012.1到2015.1,以医院内每日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液中IL-17、IL-21、CD4+IL-l7+细胞和 IFN-γ等与Th17细胞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含量,并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收集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每日平均污染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气细颗粒物与人群冠状动脉硬化发生的关系及免疫损伤机制。同时,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小鼠气管滴注细颗粒物,测定小鼠血液中、动脉壁内、粥样硬化斑块内与Th17细胞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表达水平及表达部位,进一步探索Th17细胞在大气细颗粒物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暴露大气细颗粒物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项目应用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探索了大气颗粒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Th17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流行病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高浓度短期暴露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影响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同时,颗粒物引起ACS 患者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 CK-MB显著升高,提示颗粒物可能是 ACS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小鼠气管滴注细颗粒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组随细颗粒物暴露剂量的增加,血液中、动脉壁内、粥样硬化斑块内Th17相关基因(IL-6,IL17,IL21)的表达也逐渐增加。此外,动脉壁中Th17转录因子ROR-rt的表达也显著增加,成剂量依赖关系。这说明大气细颗粒物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损伤,导致Th17细胞基因表达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本研究为阐明细颗粒物致状冠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损伤及免疫干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柔性基、柔性铰空间机器人基于状态观测的改进模糊免疫混合控制及抑振研究
巴东组泥岩水作用的特征强度及其能量演化规律研究
做客肿瘤细胞的免疫检查点分子: 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大气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损伤的分子机制
大气细颗粒物呼吸道损伤的作用机制及遗传易感性研究
原花青素对大气细颗粒物暴露所致心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