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是在当前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激烈,发展状况备受国际社会和国内相关部门担忧和质疑的背景下,旨在研究这一特定环境中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技术手段及保障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地资源构成及其特性的分析和研究;(2)资源评估监测体系研究,重点针对资源变化进行描述和解释,对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地目前规划和保障机制实效评估;(3)以平遥古城为例进行试点实验和结果研究,提出适合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本研究一方面寻求"世界遗产"与"中国环境"的对接,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评估监测体系和控制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也会对中国其他人居型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地是我国村落、城镇等人居型遗产地中的佼佼者,它们的“突出普遍价值”“是如此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因此,该项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对整个国际社会都具有至高的重要性。”但是,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地如平遥、丽江古城成为世界遗产10年来,其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激烈,直接威胁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发展状况备受国际社会质疑。人居型世界遗产地既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仍然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动态”变化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监测和管理这种变化,使其能够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标准,这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通过详细调研、理论分析、规划实施、反馈校核相结合,系统研究了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构成、特性及价值,提出了对遗产资源的界定标准、调查手段、调查程序、数据录入等一系列技术规定,建立了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遗产资源数据库,确定了其对国际上同类型世界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资源评估监测系统,包括评估对象、评估手段、评估标准等内容,并对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在申遗成功十几年来的资源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系统研究了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的“动态”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内容,建立了世界遗产人居环境改善标准、遗产影响评价技术和遗产风险管理体系,完成了《世界遗产平遥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和《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以及一系列法规、政策;系统研究了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管理机制,提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遗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成果已经在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进行了成功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分别通过了山西省和云南省住建厅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上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评审意见为“规划在规划内容、方法、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探索,对古城保护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实现了“世界遗产”与“中国环境”的对接,也对中国其他同类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将要出版学术专著1本,已经发表期刊论文10篇,其中4篇为国内核心刊物,1篇为国内一般刊物,5篇为国际会议论文;培养了1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黄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中国药用甲虫资源的考察与利用
弯曲时空中量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哈尼梯田景观结构-水文连接度与世界遗产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