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环境变动条件下东海区带鱼的繁殖-生长过程发生演变是一个新的鱼类生态学现象,其演变过程、机制及资源效应等科学问题仍为未解之谜,亟待解决。耳石信息分析是研究该科学命题的关键技术,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甚少。本项目拟围绕长江口-舟山水域带鱼繁殖-生长过程的演变机制这一个科学问题,利用耳石信息分析和种群生物学方法,对比研究30年来三个时期(1976-77、1992-93及2010-11年)该水域带鱼产卵期、出生源、生长-性成熟、温度史的变化特征等问题,构建带鱼个体的日龄生长-耳石微化学组成-性成熟-温度史关系,阐明30年来其繁殖-生长过程的演变机制;建立基于耳石信息重新构建天然水域带鱼这一生物过程、揭示其演变机制的技术方法。一则为揭示东海区带鱼生活史演变及其资源效应提供科学研究基础,二则在探索该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尝试性实践,并期待在这些研究难点上取得创新性成果。
近海环境变动条件下鱼类的繁殖-生长过程演变是一个重要鱼类生态学现象,耳石信息分析是研究该科学问题的关键技术。本项目构建了带鱼耳石日轮、日龄识读方法及耳石元素指纹识别和判定技术,并综合运用这些耳石信息分析和种群生物学方法,对比研究了30年来(1970s-2000s年代)长江口-舟山水域带鱼的繁殖、生长-性成熟、出生迁移等重要生活事件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该水域带鱼早生群性成熟(8-10月)的最小生物学在近30年来明显趋于小型化,即个体大小减小、性成熟提早,但生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同时表现出生期和产卵时间提前、产卵过程分散化等变化特征。耳石中Sr、Ba、Mg等元素组成是有效表征该水域带鱼出生源和产卵群识别的元素指纹;该水域带鱼的主要出生地由1970-80s的近海扩散至现在的河口和近海等产卵场,即其产卵群和出生源趋于多样化和分散化。耳石内碳、氧稳定同位素比值组成存在年代级差异,反映了带鱼的温度史和营养史在过去30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是带鱼生长-性成熟过程发生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该项目是量化研究近海环境变化下鱼类重要生活史事件如小型化和生长-性成熟长期演变特征的一个实证研究,既为揭示东海区带鱼生活史演变提供科学依据,又为基于耳石信息研究天然水域鱼类生活史演变特征提供了一种有效技术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基于耳石信息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年龄生长及洄游环境史研究
基于耳石信息的小黄鱼群体识别和资源补充关键过程研究
鱼类耳石日轮生长的研究
基于耳石信息的岩原鲤放流群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