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鱼在我国近岸主要由东海群体、南黄海群体和黄渤海群体组成,韩国西部水域也存在较大的产卵场。小黄鱼在索饵和越冬时存在明显的混栖,其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是捕捞小黄鱼的主要场所,不同群体在产卵、索饵和越冬时存在多大程度的混栖还不清楚。目前小黄鱼主要以1龄个体为主,资源结构非常脆弱,在经历不良环境条件和捕捞压力时容易出现衰退,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严重衰退,小黄鱼早期死亡率的极小变化对其种群大小的影响将更为明显。本项目引入多型种群理论,采用耳石元素指纹和微结构分析手段,研究小黄鱼不同群体的元素指纹模型及其稳定性,建立不同群体的识别方法;探索不同群体对东黄海资源的贡献;揭示基于小黄鱼耳石指纹模型和微结构特征的关键生活史事件、早期选择性死亡的发生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将为小黄鱼多型种群的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海洋鱼类耳石分析在我国鱼类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小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在我国近岸主要由东海群系、南黄海群系和黄渤海群系组成,目前细胞色素b序列分析还不能将我国近岸的小黄鱼群系区分,其洄游生活史研究也存在较大的分歧。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表明:小黄鱼矢耳石的形态及微结构特征可以反映野生小黄鱼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不同海域的小黄鱼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将为野生小黄鱼产卵场、产卵时间的推算,种群的鉴定以及早期选择性死亡等研究提供参考,小黄鱼是我国东黄海重要的长距离洄游性鱼类,南黄海种群和东海种群是目前小黄鱼的两个主要种群,东海种群的产卵高峰一般为3月底,南黄海种群的产卵高峰一般为4月底。我国近岸的渔山渔场和吕四渔场是目前这两大种群的主要产卵场和育幼场。2012年分别于小黄鱼产卵高峰后30天之内(4-5月)在吕四和三门湾附近海域利用鳗苗网采集了小黄鱼的仔鱼个体,研究了其矢耳石微结构和生长率,并且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对其矢耳石的Mg/Ca值比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吕四渔场的个体在仔鱼期经历的水温更高,耳石日轮更宽,耳石生长率更快,其仔鱼期对应的耳石Mg/Ca值更高。两个海域的仔鱼耳石生长率与耳石Mg/Ca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长率越快的个体,耳石Mg/Ca值更高。同一个体不同生长阶段的耳石Mg/Ca值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耳石年轮形成期的Mg/Ca值最低,耳石横截面上对应的索饵期的Mg/Ca值最高。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小黄鱼盐度梯度实验表明,不同盐度组个体的Mg/Ca值不存在显著差异,生长率是影响小黆于耳石Mg/Ca值的一个主要因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耳石Mg/Ca值是反应鱼类生长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的繁殖群体。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基于耳石信息的岩原鲤放流群体识别
长江口大、小黄鱼补充群体转运过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黄海南部沿岸小黄鱼群体对国际渔业共管水域的资源贡献研究
日本鳗鲡的补充及补充群耳石微观生长的地理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