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重要经济软骨鱼类- - 赤魟(Dasyatis akajei)为研究对象,开展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以及核DNA的AFLP和微卫星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检测我国赤魟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现状,寻找鉴别不同种群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探讨淡水赤魟的分类地位、赤魟种群划分以及西北太平洋古地质、古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变化(海洋→淡水)对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及维持机制,发现和验证与其相关的地质事件,追溯和揭示物种的进化历程。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我国赤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遗传学资料,并将填补国内外在赤魟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有类似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其它生物类群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我国沿海赤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及其历史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得到以下结果:.1、所有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676(福建长乐)到 0.902(广东湛江),平均为0.881;核苷酸多样度以广西北海最低(θ=0.00169, π=0.00172)、以浙江瑞安最高(θ=0.00332, π=0.00406),所有群体θ与π的平均值分别为0.00263与0.00345,显示赤魟(D. akajei)种群具有的极高遗传多样性。.2、以Neighbor-joining法重建亲缘关系图,可分为lineage A与 B群,lineage A与B包含的个体在所有采样地理群体中都存在,显示赤魟族群正处于谱系排序lineage sorting的状态。.3、赤魟群体地理区间并不分化且不显著,大部分变异存在种群之间。.4、对lineage A与B进行种群扩张分析,中性假说测验与离均差平方和(SSD)分析,均显示两个lineage 均未经历种群扩张。利用Beast 1.6软件进行贝叶斯天际线点图分析,估算赤魟种群的有效群体数量约在最后一千年出现下降。.5、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9个赤魟群体间基因流动系数Nm为1.1214,表明赤魟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我国赤点石斑鱼种群遗传学研究
入侵性害虫美国白蛾在我国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大鲵洞穴种群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暗褐网柄牛肝菌种群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