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2009年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足十分之一,但是却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的现实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两种矛盾现象并存,其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结果、求职过程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本研究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在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基于统计分析和计量回归分析方法,从就业结果、求职状况、高等教育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进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将尝试构建就业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本项目完成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求职满意度的途径,从而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并期望本研究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新的切实有效的就业措施、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于2011年进行了两项大规模抽样调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包括12个省的13所高校,样本量为975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包括8个省份的30所高校,样本量为19768。基于两个样本数据,使用统计和计量回归方法,课题组进行了就业满意度和就业基本状况的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关于就业满意度的统计描述结果显示:在毕业生对于工作满意度的总体评价中,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对于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很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2%、4.5%、39.5%、42.8%、10.9%。从十个分项内容来看,毕业生最满意的三项分别是工作地区(省区市)、工作行业、工作地点(城市、乡村等);最不满意的三项依次是工作收入、工作自主性、工作单位性质。. 关于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工作因素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高收入的工作、在大中城市的工作、在国有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工作、在党政机关和金融信息技术行业的工作、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从事专业匹配程度高的工作、能够解决户口和档案的工作,能显著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第二,非工作因素对就业满意度既有直接的影响,也通过影响工作选择而间接地对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三,工作满意度不高的毕业生群体特征主要包括:女性、少数民族、专科学历、学习成绩差、非党员、非学生干部、没获得英语证书、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社会关系少、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关于就业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的因素;家庭背景对求职结果有显著影响;就业结果的地区和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就业单位性质、行业状况是造成毕业生起薪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课题组还从宏观角度考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结构、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对相应的就业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理论验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优先发展公交与民众需求尊重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研究
“人职匹配”视角下高校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研究
高校毕业生求职效率研究
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机制——西部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