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发展一套新的城市形态生成与操作方法,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和策略,同时具有形态学和生态学潜力,能够应对苏南地区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形态和生态双重挑战。这一方法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置于一个整合的、动态的系统之中,通过数据分析,建立起这一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分系统的图解,经由系统综合,揭示场址内在的形态和生态发展机制,从而发展建构小尺度的、可响应的原型,能够根据不同的输入信息而调整变化自身。这一原型将被置于整体的系统模型中验证其适应性和应变性。经过验证的原型将在都市网络和场域中变异、增殖,发展出新的、应变的城市结构与系统。
本项目研究首先建构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其基本学术源流、基本价值诉求和导向、基本理论观点和理论模型,提出了其应对当代城市实践的基本策略,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探索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形态操作方法和技术路线。 .其次,本研究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当代苏南地区城市形态的研究和实践中,关注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形态与特定生态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以苏州为例,研究团队发现在街区尺度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布局与形态对于街区风环境有着相当的影响。街区内风环境与街区内道路高宽比的关联性较小,而与街区内广场、空地等开放空间的布局关联性较大,同时与街区边界开口也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在街区内建筑高度相差不大、空间布局相对较为规整的情况下,开放空间的面积成为主要影响风速的因素,面积越大,风速越大。当开放空间的尺度增加时,其开口大小以及开口与周边道路位置的连接对风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使街区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布局能够对街区内风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设计原则与策略。.以南京为例,在城市尺度上,研究团队发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能够发挥对城市雨洪的有效调蓄作用。本研究在研究区内初步建构起整合雨水调蓄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完成调蓄容量分析模型,运用网络分析法和GIS技术平台,对研究区的现状和系统的服务范围、调蓄量计算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该区域内开放空间的形态特征、道路网络的状况以及积水分布特征,生成了开放空间对于积水的服务范围以及道路对于水流的调配状况,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团队相应归纳提出了针对这一开放空间系统中单片开放空间的景观综合设计策略。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代租界城市日常空间生产与演化 以天津英租界休闲空间为例
气溶胶辐射效应对城市边界层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北疆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探析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草方格生态恢复区植被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及其在南京地区的应用研究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与水环境响应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快速城市化地区典型湿地系统景观格局与水环境过程时空变异
深圳-东莞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复合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