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许多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本课题以生态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选择矿产资源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确定评价方法;分析矿区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构建矿区生态安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矿区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动态演化过程和规律进行分析;分析影响矿区生态安全预警的主要因素,通过预测模型和进行模拟情景设计,判断矿区的生态安全预警状况,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等技术,构建矿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并以河南省义马煤矿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本课题可为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准备,为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使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环保建设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因资源开采与综合利用形成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以下简称“矿区”)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矿区资源的开采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极大危害,引发了矿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本项目在对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诠释矿区生态安全的内涵,对矿区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框架进行研究。.项目将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个方面,计算不同服务功能的单位面积价值。在此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人提出的综合服务价值测算公式,对义马矿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义马矿区生态服务价值先下降,后上升,到2009年以后,又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生态服务价值测算为生态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项目结合矿区实际特点,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可度量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非线性测度函数的属性识别模型,探究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与方法,并以义马煤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间义马煤矿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其中,2005-2007年间属于“临界安全”级,表明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2008-2012年间属于“较不安全”级,表明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土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结构破坏较大,功能不全,受外界干扰后恢复困难,生态问题较大,生态灾害较多。为了更好地预测矿区生态系统未来变化趋势,项目采用情景预测方法,对矿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变化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矿区未来生态警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015年以后,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居民环保意识增强,矿区政府逐步采取积极的生态响应措施,矿区环境将逐年改善,警情变化也将呈现良好趋势。矿产资源具有枯竭性特点,因此矿区产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议题。项目通过测算矿区不同产业的梯度系数来衡量这些产业的发展阶段,并以此界定需要转入和转出产业的种类,绘制区域产业梯度和成长系数的二维模型,并针对矿区开发不同阶段(资源富集和枯竭阶段)构建了矿区产业转入和转出分布结构图。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分析和预警-以攀西地区为例
我国环渤海优化开发区域生态安全测评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
山地森林旅游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以海南中部山区为例
中尺度地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模拟研究—以珠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