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依据地球系统科学思想,通过对区域系统的野外考察、重点剖面的系统采样、大量样品的年代测定和沉积相及多种古环境指标的分析,重建区域内不同空间尺度全新世环境系统特征(包括地貌、气候、水系水文、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及其演变历史。通过大量考古遗址的调查和重点遗址发掘过程的跟踪研究,了解区域内聚落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等人类文化特征及其演变历史。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分析和阐明区域内不同空间尺度环境系统同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野外精确测量、重点剖面的野外研究和大量沉积样品的实验室分析,重建汾河下游河段及其主要支流全新世时期的时空高分辨率演化历史,并分析阐明其对区域环境系统及人类聚落与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对陶寺遗址等重点区域的野外研究、精确测量、典型剖面的密集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重建这些重点小尺度区域全新世环境系统的时空高分辨率演化历史,并阐明其同人类文化盛衰演变和重点聚落兴废历史之间的关系。
汾河下游的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的一部分。汾河下游的演化历史研究也是了解黄河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对汾河中下游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历史及其同人类文化演化历史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对区域大量第四纪晚期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研究和20多个剖面的年代测定,建立区域系统的地层年代框架。在区域地层与年代基础上,通过区域地貌的野外观察研究和许多沉积样品的沉积相分析,重建了区域地貌格局及其演变历史,并重点重建了临汾-侯马盆地和太原盆地的全新世地貌、水系与水文环境演变历史。通过对汾河下游河段干支流晚更新世以来河流阶地的详细观察、测量、沉积年代等研究基础上,重建了汾河下游河段干支流晚更新世以来的河流地貌演变历史,并同黄河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出汾河演化同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黄河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5个自然沉积剖面的序列采样和粒度、磁化率、化学元素、孢粉等多种古环境指标的分析,重建了区域气候和植被演变历史,特别系统重建了陶寺遗址及其附近区域各种环境因素的演变历史,且达到较高的时空分辨率。通过对区域考古遗址的系统调查、陶寺遗址发掘的跟踪研究和大量考古资料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区域全新世人类生业经济和文化的兴衰演化历史、聚落分布规律、文明起源与发展、陶寺古代都邑兴废的历史及其同自然环境及其演变的关系。在区域综合人地关系研究基础上,获得了多方面的新认识:晋南地区有利的地貌、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水文环境是该地区新石器文化快速发展和兴盛的基础,人类文化的兴衰演化同区域气候的波动密切相关;新石器时期区域聚落密集分布,区域内部聚落分布的差异同地貌和水文环境相关;新石器晚期出现了普通聚落、中心聚落、都邑性古城等多级聚落,标志着社会发展已达到初期文明水平;陶寺古国都邑的兴废同区域人类文化同相邻区域的比较优势存废相关,而区域文化的比较优势存废同该地区环境条件同相邻地区的比较优势的存废相关;太原盆地的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均不如临汾-侯马盆地,史前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低于临汾侯马-盆地;太原盆地全新世时期水体占据区域有逐渐向盆地中心收缩的区域,人类聚落也有逐渐向盆地中部平原区扩张的趋势。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太湖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全新世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
湖南澧阳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研究
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人类活动之影响的区域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