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关全球变化影响的研究已经很多,适应性探讨也不能判定其少,热点是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的过程及其机理。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经历了自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从草原到沙地的巨变过程后,目前又出现了整体逆转的趋势。虽然沙地相应时期的气候波动并不支持这一变化,沙地近百年来却经历过开放与封禁交替、农耕与游牧交错、多民族逐渐融合的复杂过程,是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一个很好的"实证"。本研究拟采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计量地理学、3S以及传统的地理踏查等研究方法,借助丰富的蒙、汉、日文等多种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复原科尔沁沙地近百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沙漠化土地扩展的时空过程,系统分析人口、制度与政策、城镇化以及蒙古民族生态文化等人文因子的世纪变化及其对科尔沁环境变化的支持强度,以期阐明科尔沁现代风沙环境形成之人文驱动机制,为沙地的生态恢复和人类的适应生存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有关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热点是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的过程及其机理。基于科尔沁沙地近百年来经历的开放与封禁交替、农耕与游牧交错、多民族逐渐融合的复杂过程,本研究通过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借助丰富的蒙、汉、日文等多种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构建了科尔沁沙地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及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时空过程,系统分析了典型时期沙地人口总量及其结构演变、制度与政策变化、游牧地区农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等人文因子的世纪变化,阐明了上述因子对科尔沁环境变化的人文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清末以来,“鼓励开垦”的政策贯穿着清末、民国、“满洲国”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近一个世纪,而对21世纪初期的生态环境变化来说国家政策影响尤为显著;第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50年中,研究区耕地面积增速最快的时期为“满洲国”时期,近十年来研究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增幅最大,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第三、就垦殖主力来说,民国时期军阀组织的屯垦和蒙古王公的私放是推动农耕的主要动力,“满洲国”时期的垦殖主力则是本地或外来的蒙古族农民,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科尔沁蒙古族的职业基本都从牧民演变为农民;第四、“科尔沁沙地”这一新名词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果”;第五、在科尔沁北部的扎鲁特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实行移民实边、开发蒙地新政后才出现村落,至20世纪末已发展成321个村落,其中25.5%的村落形成于“满洲国”时期,45.5%的村落出现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内,村落发展与该区农耕发展特征相吻合。研究按计划进行,完成了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科尔沁沙地固沙林50年变化动态及其对沙漠化过程作用机制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研究
过去2000年科尔沁沙地演化过程研究
变化环境下科尔沁沙地水文植被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