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电化学活性微生物降解湿地中芘和苯并[a]芘的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109203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晏再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蔡海元,任丽娟,李大命,宋娜,杨颖
关键词:
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生物降解植物苯并[a]芘
结项摘要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MW-PAHs)可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甚至丧失,有效地控制和修复HMW-PAHs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提出了基于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电化学技术(SMFC)构建的植物-电化学活性微生物耦合系统(P-SMFC)强化降解芘和苯并[a]芘的一种新思路。通过室内模拟和野外原位降解,探讨不同处理条件下耦合系统中芘和苯并[a]芘降解过程特征;依据沉积物中微生物代谢活性与群落结构特征,揭示耦合系统内微生物降解芘和苯并[a]芘的主要途径及优势菌种;探讨耦合系统中植物与SMFC相互影响机制,进而阐明P-SMFC加速降解湿地中芘和苯并[a]芘的机制。本项目将从新的视觉阐明植物-微生物协同降解湿地中HMW-PAHs的机制,并为HMW-PAHs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项目摘要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MW-PAHs)可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甚至丧失,有效地控制和修复HMW-PAHs 显得尤为重要。项目采用植物-电化学活性微生物降解湿地中HMW-PAHs。主要创新成果包括提出了一种原位提高湿地沉积物中HMW-PAHs 分解的生物新技术;阐明了以电极作为电子受体在沉积物体系内分解代谢HMW-PAHs的机制,电极运用改变沉积物中微生物胞外电子转递途径,增加了一条微生物代谢的新途径;测定了植物各生长指标对毒物响应,建立了植物-毒物剂量响应模型;发现了植物-电化学活性微生物耦合系统内微生物电极与植物根系复杂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微生物电极影响植物根系泌氧、根系分泌物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反之,植物根系行为同样影响了电化学活性微生物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阐明了耦合系统内厌氧/好氧微生物协作代谢HMW-PAHs的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植物-根际微生物协同降解HMW-PAHs的机理;这些成果对认识植物-微生物协同降解湿地中HMW-PAHs具有科学的价值,也可为HMW-PAHs污染控制与修复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3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4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20.04.010
发表时间:2020
5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DOI:10.11766/trxb202008100444
发表时间:2022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苯并<a>芘及代谢中间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毒性效应

批准号:39570021
批准年份:1995
负责人:张春桂
学科分类:C0102
资助金额:8.5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苯并[a]芘累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响应机理

批准号:4140127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葛高飞
学科分类:D0709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的来源、迁移变化和形成机理

批准号:31201379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刘国艳
学科分类:C2010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叶酸干预对苯并(a)芘毒性作用的影响

批准号:21077082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宫智勇
学科分类:B0607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