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DC)提呈HBV抗原功能缺陷和共刺激分子表达低下,是造成HBV感染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课题组前期实验证实:HBV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表达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Ⅰ(Golgi MⅠ)的活性增加,用基夫碱抑制宿主细胞Golgi MⅠ,其分泌的HBV颗粒可明显促进DC的活化和成熟,且抗原提呈能力增强,该效应均可被DC-SIGN特异性抗体所阻断。我们推测HBV感染可能导致宿主细胞Golgi MⅠ活性增高,通过剪切HBV蛋白N-寡糖,使DC表面识别甘露聚糖的受体DC-SIGN不能与HBV结合,从而限制DC的成熟和活化,进而导致HBV的免疫逃逸。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HBV去甘露聚糖修饰逃逸DC-SIGN的识别和摄取,限制DC活化及激活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进一步阐明HBV感染免疫耐受的机制,为抗HBV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据报道在有甘露糖苷酶 抑制剂基夫碱存在时,HBV可以被DC细胞的特异受体DC-SIGN识别,而天然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不能被识别。我们猜测天然HBV感染可能会上调宿主细胞α-mannosidase I的活性,进而逃逸DC-SIGN的免疫识别,导致HBV感染的持续存在。我们体内体外观察了HBV对一类甘露糖苷酶表达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BV稳转细胞系、HBV转基因小鼠、慢乙肝患者肝脏组织中一类甘露糖苷酶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增加。我们还发现了G2细胞转染HBs质粒后会增加MAN1C1表达,加用PPARα抑制剂MK886后,包膜蛋白HBs不能增加MAN1C1的表达。总之,我们的研究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性体内体外均会增加一类α-甘露糖苷酶表达量,其中包膜蛋白会通过PPARα通路增加MAN1C1蛋白的表达。 同时我们观察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α-mannosidase I活性的变化,以及该变化与HBV感染临床病程和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收集90名HBV感染者(根据临床病程分为免疫耐受组、慢性乙型肝炎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Western Blot法检测α-mannosidase I三个亚型MAN1A1、MAN1A2和MAN1C1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2和IFN-γ水平以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RT-PCR方法检测HBV DNA.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三个HBV感染者组MAN1A1、MAN1A2和MAN1C1的表达均出现明显的上调,其中免疫耐受组的患者上调幅度最大(分别为0.66±0.19、0.66±0.18 和0.56±0.15,p<0.05),CHB组次之。三个HBV感染者组IL-12和IFN-γ水平不同程度的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以CHB组最高(IL-12:59.08±13.38 pg/ml ,IFN-γ:43.66±12.50 pg/ml,p<0.05)。对于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MAN1A1、MAN1A2均与HBeAg和HBV DNA呈线性正相关,而MAN1C1仅与HBeAg相关。CHB组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AN1A1、MAN1A2和MAN1C1的表达与ALT无相关性( p>0.05),而与HBeAg和HBV DNA均呈正相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VIP对树突状细胞DC-SIGN、Ii的影响在胃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DC-SIGN蛋白在树突状细胞的曲霉菌免疫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树突状细胞DC-SIGN受体介导的HSV-2感染识别及其免疫逃避作用的研究
β-葡聚糖在树突状细胞抗乳腺癌免疫应答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