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评估中日韩三个国家地震危险编图所用的数据、思路和方法,与国际上先进的进展相比较,重点探讨现有方法中需要摈弃或补充的。通过选定的一个地区地震区划图的实际试编,争取在根据地球动力学模型确定活动断裂上高震级潜在震源区、根据历史地震涨落起伏的韵律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上有所突破,提出并发展一套概率方法与确定性方法结合的编图新方法。为我国地震区划图编制方法的改进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技术方案。
项目以国家国际交流项目“为下一代区划图的地震危险性评估研究”(2011DFA21460)为依托,着眼地震区划中的基本问题,项目执行顺利,按计划完成,项目“地震区划基本问题研究”(51178151)及依托本项目的中俄合作项目“地震区划中长期预报研究”(51311120080),取得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1)研究日方在311大地震前对震区发生大地震概率的预测,指出主要问题是统计分析的空间单元取得过小。即便是日本东侧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统计数据也往往只有几个地震。结果会不稳定,不能够反映出地震活动的总体特征。用整个俯冲带全部地震数据统计,估计了相应时间段发生接近9级大地震的可能性的。(2)借助日本东北地区的强地震动观测数据验证,发展基于地震学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提出了依宽频数字测震台网的小震记录联合反演应力降Δσ、品质因子Q中的Q0和η以及几何衰减项的两个分段点距离R1和R2等五个区域参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我国四川、云南、兰州地区的衰减关系,研究了用于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计算、地震区划图编制中计算的可能性。(3)检验了我国四张地震区划图,分别用发表或颁布以后大陆地区发生的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等震线与之叠合,统计出相应时段中实际发生的不同烈度区超过区划图上烈度的总面积及相应的百分比,指出进一步改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对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发生部位的识别上。(4)以设定地震为连接,提出将概率方法和确定性方法结合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实际用于兰州地区地震区划图的编制,说明便于突出潜在震源区中地震构造的危险,描述大地震近场地震动分布受震源控制的特征。(5)进一步发展了近场地震动合成的混合震源模型,提出采用截断的正态分布考虑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根据地震构造条件判断截断上限值。(6)据美国NGA的三个衰减关系的标准差,研究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校正方法的改进。提出了分段校正的改进建议。(7)进一步发展了近场高频地震动的随机方法合成,采用区域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反演的区域参数估值,合成了汶川地震中两个基岩台站的地震动,与实际记录很符合。(8)改进了俄罗斯学者发展地震联合定标律参数确定的SCE方法,用于中国中部地区。通过不同时段、不同空间范围的统计预测检验,讨论了用于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技术途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地震区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
中国雪害区划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
南方水稻病虫区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