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模式选择及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571145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0.00
负责人:林姚宇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宋家骅,龚咏喜,段仲渊,丘建栋,姜雪,李杨,张文敏,周易,孙华中
关键词:
碳排放建成环境模式选择通勤出行影响机制
结项摘要

It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opic about how to plann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to guide the individual commuting travel mode choice, and reduce the car dependence thereby reducing urban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 The proposal tri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residential-workplace built environment on commuting travel mode choice and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for spatial heterogeneity from the view of microscopic relationship among “built environment-travel behavior-carbon emission”, thereby supporting the necessary theory for urban planning decisions and low carbon planning strategies. Using the multilevel cross-classified modeling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measur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esign “analysis framework-interactive relationship-impact mechanism modeling-empirical research”, firstly we explore the 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residential-workplace built environment on commuting travel. Secondly, we model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residential-workplace built environment on commuting travel mode choice and carbon emission, using robust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methods as the parameter estimator, the quantitative impact of the residential-workplace built environment “5D” elements on commuting travel mode choice and carbon emission can be found. Finally, we take Shenzhen as a case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oposed model and methods.

如何通过建成环境的塑造来影响居民的通勤出行模式选择,有效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进而减少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热点问题。本课题从解析“建成环境-出行行为-碳排放”之间的微观机理出发,在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职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模式选择及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低碳规划策略提供量化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用交叉分类联合模型、空间异质性量化测度等方法,以“分析框架构建--作用机理解析--影响机制建模--实证研究”为研究主线,首先建立职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影响分析的逻辑框架;分别构建职住地建成环境影响通勤出行模式选择和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模型,利用稳健最大似然估计法等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定量揭示职住地建成环境“5D”规划要素如何影响通勤出行模式选择行为及通勤机动车出行碳排放;进而以深圳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对上述模型和方法加以应用。

项目摘要

以通勤活动出行链为基础,构建了贝叶斯多层交叉分类离散选择模型,为揭示居住地和工作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模式选择的影响提供了方法支撑。分析了居住地建成环境和工作地建成环境不同要素对通勤出行模式选择的影响,揭示了有无考虑空间异质性对分析职住地建成环境与通勤出行模式选择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结论的影响。针对通勤出行行为受出行起讫点建成环境影响的特征,提出了将工作地建成环境融入以往仅考虑居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机动车出行距离影响分析过程中,为量化空间异质性,以通勤活动出行链为基础,将多层建模思想拓展到通勤机动车出行距离分析中,建立了贝叶斯多层交叉分类线性模型。分析了居住地建成环境和工作地建成环境不同要素对通勤机动车出行距离的影响,揭示了有无考虑空间异质性对分析职住地建成环境与通勤机动车出行距离之间关系研究结论的影响。.从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视角入手,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居民对建成环境的主观评价内容,出行偏好、出行方式的态度对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理,与此同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建立住区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评价体系、理论模型和理论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MPLUS软件分析住区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为了验证模型本文选取深圳市南山区八个住区作为调研对象获取数据,根据模型分析结果确定住区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和相关假设,并结合相关研究分析其内在原因和机理并得出结论。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构建本研究中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及碳排放影响的概念模型,确定研究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和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建成环境变量指标与居民出行及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理论假设,从而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模型基础。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3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4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林姚宇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沈阳市职住空间重构及其对通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批准号:41771179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李静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考虑空间异质性与中介效应的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批准号:71503018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丁川
学科分类:G0413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多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广州为例

批准号:41701169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杨文越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我国中型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住址选择及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

批准号:51708218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熊钰冰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