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枯夫氏细胞TNF-α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具有促进肝细胞生长和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双重作用。调控肝细胞生长与其NF-κB通路有关,诱导凋亡与JNK通路有关。最近,我们的研究发现,苦参甘草组方能够促进肝细胞生长,同时,抑制肝癌的形成。该作用与肝脏枯夫氏细胞TNF-α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密切相关。本课题拟采用GUTs和CYP2E1基因敲除的MB6c小鼠,研究苦参甘草组方保护肝脏、抑制肝癌形成作用的分子机理;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和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苦参与甘草的代谢产物(4-羟基苦参碱,苦参碱-葡萄糖醛酸复合物,甘草甜素-葡萄糖醛酸复合物),对上游靶分子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该研究旨在:阐明苦参甘草组方对肝脏枯夫氏细胞TNF-α信号传导途径的双相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为扩大苦参甘草组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中药方剂"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作用特点,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慢性肝脏疾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仅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就有3千多万。全球每年新发病的肝癌病人数量大约56.4万人,我国是30万左右,占全世界肝癌发病率的半数以上。慢性肝病与肝癌的防治,是我国卫生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我们课题组研究了苦参、甘草以及苦参甘草组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我们发现,苦参甘草组方具有明显的保护肝脏、抑制肝癌形成的作用;但其分子机理不详。该研究的理论假设:苦参甘草组方对肝脏Kupffer细胞TNF-α信号传导途径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肝脏,抑制肝癌形成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基因敲除小鼠等方法与技术,研究苦参甘草组方保护肝脏、抑制肝癌形成作用的分子机理;2.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和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苦参与甘草的主要代谢产物对上游靶分子的负反馈调节作用。.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1.在CYP2E1(-/-)基因敲除小鼠,苦参甘草组方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消失,醋氨酚诱发肝脏功能衰竭,其死亡率为100%,阳性对照组为40%,正常对照组死亡率为零,三组间差异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P <0.05)。2.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基因敲出小鼠肝组织呈灶性坏死,充血、水肿明显;3.血清酶学检查ALT和AST明显升高;4.与野生型小鼠GUTs(+/+)相比,苦参甘草组方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癌形成作用,在GUTs基因敲除小鼠(-/-)明显减弱。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其肝脏肿瘤结节呈上皮细胞样癌巢,肝小叶结构破坏,肿瘤组织a-FP染色呈阳性;5与对照组比,4-羟基苦参碱组小鼠肝脏CYP1A1 mRNA表达增加了1.4倍,甘草甜素-葡萄糖醛酸复合物组CYP1A1 mRNA表达增加了1.7倍,而联合用药组小鼠肝脏CYP1A1 mRNA表达增加了4.5倍。蛋白印记分析表明,4-羟基苦参碱组CYP1A1蛋白含量增加了1.3倍,甘草甜素-葡萄糖醛酸复合物组CYP1A1蛋白含量增加了1.6倍,而联合用药组小鼠肝脏CYP1A1蛋白含量增加了3.8倍。已发表学术论文二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科学意义:1.苦参甘草组方保护肝脏、抑制肝癌形成作用的分子机理,与CYP2E1和GUTs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密切相关;2.为研究中药方剂“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作用特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3.为苦参甘草组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苦参甘草组方对肝脏星状细胞和库普弗细胞炎症通路的双重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苦参甘草组方通过肝脏核受体LXR/RXR双向调节肝药酶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苦参甘草组方基于“肝脾同治”理论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肝脏枯否细胞活化及其介导肝脏炎症的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