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叶类植物较早地出现在华南的泥盆纪,之后在全球辐射演化和广泛分布。因此,依据华南泥盆纪的祖先和原始类型,并兼顾早石炭世的记录,申请人将详细研究楔叶类的起源、演化和分异模式。还将深入认识楔叶类的主体- - 楔叶目和木贼目之间的亲缘关系,二者的鉴别特征;楔叶目在科一级的系统分类;楔叶类与枝蕨纲的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的演化关系。结合微生物、沉积学、埋藏学等证据和方法,综合研究楔叶类在早期演化过程中的生态特征。基于多个地区的植物群的对比和分析,总结和划分华南与其它相关大陆、板块在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古生物地理区系。
工作地区涉及华南的安徽、浙江、江苏、云南、广东几个省。研究了中、晚泥盆世植物的比较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涉及类群包括楔叶类、石松类、原始真蕨类和种子植物,还分析了华南晚古生代植物的多样性。已发表、印刷中13 篇SCI 和3篇核心论文,均标注受面上基金资助。我们重新认识了假弱楔叶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 Sze 这一重要楔叶类植物。我们的诸多发现拓展了早期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其中:饰籽Cosmosperma代表中国乃至东亚最早的种子,侧籽Latisemenia是世界上最早的对生(侧生) 种子;钵囊Placotheca不支持传统的观点---最早的花粉囊与祖先类群前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极度相似;宜都木Yiduxylon体现出前裸子植物无脉树目向早期种子植物演化的中间过渡性状。守刚蕨 Shougangia表明原始真蕨类和其它真叶植物类群在晚泥盆世独立地4次演化出了大型叶,这可能与当时大气CO2浓度的急剧降低密切相关。瓣裂木Lobodendron说明晚泥盆世的石松植物可能具有假草本习性。具有单性孢子叶球的异孢石松类在泥盆纪罕见,长兴蕨Changxingia有助于了解该类群的早期演化史以及大孢子的散布机制,小孢穗Minostrobus第一次揭示出泥盆纪石松类具有大孢子叶球,代表向石炭纪广义水韭植物演化的过渡类型。小木Minarodendron表明原始鳞木目的石松类可能在晚中泥盆世时已演化出乔木习性。我们建立了华南志留纪−石炭纪陆生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数据库,包括167属448种大植物和257属1724种孢粉属种,藉此分析了华南晚古生代的陆地植物的多样性,与劳俄大陆植物多样性的比较,与陆地、海洋动物、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课题组先后参加了8 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提交论文摘要并发言,包括1 次大会特邀报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晚古生代瓢叶目植物的亲缘、起源、宏演化及古生态学研究
胶莱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及其古生态、古地理意义
陕西子洲恐龙足迹化石及其古生态与古地理意义
古生代全球构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及古大陆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