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申请针对现有抗癌药物毒性强、选择性差的缺陷,开展以G3BP为靶点,基于G3BP和Ras-GAP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抗肿瘤多肽药物设计。申请人拟通过虚拟突变、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计算及能量分解等分子模拟方法,提供理论设计的抗癌多肽;结合多肽合成和细胞水平的活性、毒性、及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测定,以期寻找高活性、低毒副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多肽先导化合物。因此,本项目研究是在我们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即初步发现的两条未被他人报道的抗癌肽段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和确定模型,并在此模型上重新设计,合成及筛选新的抗癌多肽类药物先导化合物,属原创性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主要针对现有抗肿瘤药物毒性强、选择性差的缺陷,开展了以 G3BP 为靶点,基于G3BP与Ras-GAP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抗肿瘤多肽药物设计。我们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多种分子模拟方法(如蛋白–蛋白对接、虚拟突变、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计算以及自由能分解等),结合化学及药理学实验技术(如固相多肽合成、MTT细胞检测等),通过重复“设计-合成-测活”这一过程,对原型抗肿瘤多肽进行优化设计和细胞水平的活性、毒性、及其对肿瘤细胞选择性的测定。最终我们获得了两条高活性、低毒副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肿瘤26肽(M308和M312)先导药物;同时,开展了纳米载药体系研究,初步解决了多肽药物易水解及生物屏障问题。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通过设计特异性结合G3BP的多肽,从而阻断G3BP与Ras-GAP的结合来抑制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的新药设计思路;.2)通过对G3BP表面静电势分析,显示结合位点附近存在负电荷中心,从而引入碱性残基取代,提高了多肽与G3BP的理论结合能力,预测结合能从-32.23降低至-58.52 (kcal/mol);.3)发展了递进式虚拟突变(PVM)的计算策略,即:单位点突变---双位点突变---多位点组合突变。首先,应用该策略优化了原型多肽,将多肽抑制率从17%提高到52%。然后,通过进一步优化26肽(包括非重要残基和重要残基的分步虚拟突变),结合多肽合成和细胞水平的活性、毒性及选择性测试,最终寻找得到二条(M308和M312)高活性、低毒副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肿瘤26肽先导药物;.4)通过细胞实验证明,最佳的26肽(M312)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与临床一线用药奥沙利铂相当,显著优于临床一线用药顺铂和五氟尿嘧啶;.5)通过26肽(M312)对G3BP高表达的多种肿瘤细胞系(包括宫颈癌细胞株HeLa、肺癌细胞株A549、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的杀伤作用以及对正常细胞(huvec)的杀伤作用评估,进一步明确其选择性。.6)设计合成了不同氨基与羧基比例的pH敏感的生物多糖载体分子。.7)通过体外释药性能研究,证实该多糖纳米粒子对多肽具有极佳的保护性能,即只在偏酸性环境(pH 5.0)释放药物,而在中性环境(pH7.4)不释放,因此初步解决了多肽在体内易水解问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多肽自组装的设计及其对抗癌药物的控制释放研究
基于蛋白- - 多肽特异性结合的抗癌药物小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
以HO-1为药物靶的新型跨膜锌指多肽分子设计
光活性多靶点铂基抗癌药物的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