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新生代全球变化为宏观背景,以新近纪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气候变暖阶段为研究时期,从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采用国际上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新方法,在已有的基础上,对河北围场早中新世植物群成分,重要植物类群演化,植被组成和演替,环境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继续开展对该地区化石植物埋藏,地层测年和沉积环境的综合研究,并通过硅藻分析开展对古湖泊生态系统及其周边环境的研究,综合孢粉学分析的成果,继续对围场早中新世环境和气候进行定量重建,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地质和气候事件的响应。进一步开展与山东山旺中中新世植物群、植被和环境气候的对比研究,认识华北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植物演化、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过程和机制。本项研究成果将为认识当今全球气候变暖提供重要的参考系,为我国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为预测未来环境和气候的宏观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新近纪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是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一个相对温暖的暖期,在此宏观背景下,本项目以该时期中的河北围场早中新世地层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植物化石标本、微体植物(例如孢粉和藻类)的分析样品,以及有关的测年样品,从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所采集的标本和样品进行深入分析,获得大量化石植物类群和植被组成成分的数据,以及古环境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开展了围场早中中新世植物群的基本面貌,重要植物群类群的演化,植被组成和演替,以及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围场早中新世植物群中选择重要植物类群,包括香蕨木(Comptonia naumannii),围场锦带花(Weigela weichangensis),韦茨勒螺旋籽(Spirematospermum wetzleri),围场松(Pinus weichangensis),围场云杉(Picea weichangensis.),围场铁杉(Tsuga weichangensis)等类群开展形态学、解剖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首先准确确定这些植物的分类位置,研究它们的演化过程,探讨它们在欧洲、亚洲以及北美洲等地区的地理分布与迁移,并根据化石植物所包含的环境信息恢复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揭示我国华北地区新近纪早期植物发展和环境演变的过程、机制和规律,特别关注从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全球气候变暖阶段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为今天保护区域自然环境,预测未来环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依据所获得的成果,已经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7篇研究论文,并且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云南华宁中新世植被及气候重建研究
云南吕合早渐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
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早中新世湖相沉积记录的早期C4植被扩张
上新世/早更新世转型期泥河湾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演变特征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