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确立了贾湖古稻的分类地位,为粒长似粳,粒宽似野,长宽比似籼,硅酸体偏粳的具有原始特征的栽培稻,被命名为“贾湖古稻”。表明籼粳都源于普野,由于气候环境不同,经人工选择压力和无数代遗传变异,才形成了两个亚种。淮河流域8000年前与现在的长江流域平均温和降水量相似,完全可满足水稻生长的水热需求。淮河流域稻作农业并非从长江流域传播而来,而是与其并列发展并形成了淮汉粳稻栽培带,是粳稻的起源中心,(13)C分析表明,稻子在贾湖人膳食结构中居有重要地位。贾湖古稻中提取的DNA片段和RAPD扩增的成功,将为我国不同年代古稻的鉴定及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提供一条更有力的途径和方法,为鉴别古稻的栽、野及籼、粳属性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河南贾湖稻作遗存在中国稻作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河南贾湖遗址区早中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响应
河南贾湖史前人类及生存模式研究
浙江上山遗址植硅体对比分析及稻作起源演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