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癌栓(PVTT)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形成机制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在临床中,我们首次通过术中肝动脉注射亚甲蓝来实现门静脉癌栓的灌注染色,并结合免疫组化,发现微血管生成在门静脉癌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肝癌细胞系(CSQT-2)和肝癌细胞系(Hep3B)做cDNA基因芯片对比,我们发现与微血管形成相关的SphK1基因在癌栓细胞中高表达。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拟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手段,研究SphK1对癌栓细胞增殖、微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其在门脉癌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资料随访验证SphK1对癌栓病人预后的影响,从而在微血管生成方向找到与门静脉癌栓发生相关的靶分子,为临床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提供靶点。
目的:讨论鞘氨醇激酶1在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发生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肝癌细胞系Hep3B和来源于肝癌门静脉癌栓细胞系CSQT-2的基因表达谱中鞘氨醇激酶1(SPHK1)的基因表达量,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配对的肝癌、原发灶和癌旁组织中SPHK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使用siRNA沉默CSQT-2的SPHK1基因后,了解CSQT-2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能力。检测256位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SPHK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通过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和复发的独立风险因子。.结果:基因表达谱中细胞系CSQT-2细胞的SPHK1基因表达量高于其在肝癌细胞系Hep3B细胞。门静脉癌栓和肝癌组织中SPHK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SPHK1的沉默能够有效的抑制CSQT-2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256位患者中有183位肝癌中SPHK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并且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此外,多因素分析表明SPHK1蛋白的表达是一个独立的因子影响肝癌患者的生存(hazard ratio [HR] 1.79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337-2.368, P < 0.001)和复发(HR 1.451, 95% CI 1.087-1.935, P =0.011)。根据门静脉癌栓的分型,在I型和II型肝癌门静脉患者中,SPHK1蛋白高表达组与SPHK1蛋白低表达组相比有着较短的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结论:SPHK1蛋白对门静脉癌栓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有重要的作用,高表达SPHK1蛋白的肝癌患者的预后比较差。该分子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I型和II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鞘氨醇激酶1(SPHK1)在人脑胶质瘤细胞抗凋亡的分子机制
肿瘤干细胞在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鞘氨醇激酶1(SPHK1)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抗凋亡的机制研究
1-磷酸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激酶通路介导的雷公藤甲素抗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