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脑梗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要关注梗死灶及其周围组织,对脑梗死引起的远隔部位损害甚少涉及,但这种远隔性损害对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研究这种损害的机制并适当干预可能有利于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本研究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不同时期远离梗死灶的丘脑腹后核及黑质EphB2表达量与该区血管新生以及神经结构与功能的的变化,探讨神经可塑性和血管再生与EphB2的关系。然后用EphB2融合蛋白阻断EphB2的信号转导,观察局部神经可塑性和血管再生的相应改变,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对临床促进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是上一个已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O.30271485)的后续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DCC/UNC5H2对实验性脑梗死后远隔细胞凋亡和神经可塑性的作用
Notch/ephrinB2信号通路对脑梗死后远隔部位血管和神经增生调控机制的研究
SDF1/CXCR4信号传导通路在神经血管微环境中调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
非人灵长类动物脑梗死后远隔部位和周围神经继发性损害以及PSD-95抑制剂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