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主要感受pH变化,引起Na+、Ca2+内流。随着在神经系统以外不同组织中的发现,ASICs的功能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前期的工作已经证实,心肌组织和细胞上也分布有ASICs,并记录出ASIC电流,具有生理活性。已知ASIC1a是引起缺血性脑损伤的一个独立因素,缺血所致pH下降是其中的激活因素,故我们推测心肌缺血也可能通过pH的下降激活心肌ASICs,导致钙超载而引起心肌损伤,预实验结果也初步证实了这一推测。本项目将采用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敲除、免疫荧光、共聚焦等技术,进一步阐明心肌ASICs的表达和电流特性,并在离体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探讨心肌缺血/缺氧对ASICs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以及ASICs在介导心肌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以期找到一种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作用新靶点和新思路。
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和辣椒素受体(TRPV1)是两种对胞外酸环境敏感的蛋白,主要感受生理和病理条件下pH的改变,产生内向电流,通过对Na+和Ca2+的通透而介导不同的功能。在心肌缺血过程中两种通道发挥了不同作用,但这些作用都是由表达在神经中的ASICs和TRPV1介导,对于心肌细胞和组织中是否存在这两种蛋白,以及它们在心肌缺血中的作用还未见报道。本课题首先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心肌细胞和组织上表达ASIC1,ASIC2,ASIC3和TRPV1基因和蛋白;接着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到两种不同类型酸激活的内向电流,分别对阿米洛利和capsazepine(CPZ) 敏感,即ASIC样和TRPV1样电流;钙影像结果显示,这两种通道都参与了胞外pH下降所导致的胞内钙增加。说明心肌中存在功能性的ASICs和TRPV1两种通道。通过制备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发现缺血2小时后,心肌组织中的TRPV1蛋白增加而ASICs蛋白表达和分布均未发生改变,尾静脉注射CPZ会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说明心肌组织中的TRPV1蛋白参与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而ASICs在其中的作用不明显。这些发现必将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铁酸锌的制备及光催化作用研究现状
多酸基硫化态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电解水析氢应用
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小胶质细胞炎症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蛋白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新靶点-EGFR
心肌肥厚新靶点-microRNA-25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7抗心肌缺血损伤的新靶点—心肌收缩保护作用和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