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两头乌猪是江西优良地方猪品种之一,具有典型的"两头乌,中间白"特征,毛色遗传稳定。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我国地方猪种两头乌(类白环带)毛色与欧洲汉普夏的白环带毛色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为进一步探明两头乌毛色的遗传控制机理,本研究拟利用已构建的赣西两头乌猪×杜洛克猪的毛色资源家系,使用猪60K SNPs生物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定位两头乌毛色的控制基因位点;利用远缘群体进行两头乌毛色的连锁不平衡分析,找到其染色体共享区段;在效应极显著的候选区域中,根据毛色形成、色素细胞发育和迁移等信号通路信息,确定位置候选基因,搜寻SNPs或其它突变位点;鉴别与两头乌毛色形成相关的主基因及突变位点,进行其表达和功能分析,从而揭示两头乌毛色的分子遗传机制。预期研究结果对阐明赣西两头乌(乃至华中两头乌)猪毛色的形成和遗传规律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我国地方猪其它毛色的遗传解析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猪的毛色是品种的主要特征之一,“两头乌”是中国地方猪种的代表性毛色类型之一,头颈与臀尾部皮毛通常呈黑色,其余为白色。“两头乌”猪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本项目试图揭示影响中国地方猪两头乌毛色表型的分子遗传基础。.选用全黑二花脸猪和两头乌毛色猪构建了4个F2资源群体,通过60K SNP芯片扫描,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两头乌毛色遗传位点。发现4个F2资源群体中在SSC5、11和17等染色体上都检测到与两头乌毛色表型显著关联的位点,同时也存在群体特异性关联位点。合并分析发现在SSC11上存在一个影响效应非常显著的位点,临近毛色基因EDNRB,提示EDNRB基因很可能是影响两头乌毛色的主效基因位点。同时,利用群体遗传学分析手段,对18个不同群体304个无相关个体进行60K SNP芯片扫描。通过基于贝叶斯统计的选择分化分析,鉴定到EDNRB基因为两头乌猪和非两头乌猪之间的最强选择基因,也提示EDNRB基因在中国两头乌猪毛色表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利用8个中外品种10个个体,对EDNRB进行全基因深度测序,搜索到341个SNPs,鉴别到52个区分两头乌猪与非两头乌猪的标签突变位点。增加至94个代表性个体,发现两头乌猪共享13 kb IBD区域,在这个IBD区域内鉴别到24个候选因果突变。再利用代表不同毛色类型11个品种123个体进行测序分型,筛选出14个影响两头乌毛色的候选因果突变位点。利用来自33个中西方猪种代表多种毛色类型的353个个体,对EDNRB标签突变位点g.16484 A>G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两头乌猪(除金华外)以及白肩带猪都具有相同的纯合突变基因型,表明这些猪种的毛色两头乌和白肩带都受到EDNRB主效位点的调控,而金华猪可能有自己品种特异的毛色遗传背景。.同时,将EDNRB基因效应固定后再进行GWAS分析,揭示出关联性最强的标记临近SSC17的毛色基因EDN3,提示EDN3是除EDNRB主效基因外的一修饰基因位点。对EDN3基因进行深度重测序,发现一个1.6Kb的共享IBD区域,鉴别到11个候选因果SNPs。进一步固定EDNRB基因和EDN3基因效应,在SSC5和SSC8检测到显著最关联的SNP位点,分别临近毛色基因KITLG和KIT。.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对毛色质量性状受单基因控制的传统认识,为深入鉴别两头乌毛色形成的因果位点奠定科学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中国地方猪两头乌毛色修饰基因EDN3的遗传研究
解析荣昌猪隐性白毛的分子遗传机理
家猫(Felis catus)银色毛色的遗传研究
家猪标记染色体和毛色基因定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