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最佳的光能转化效率是太阳能应用中的关键,探求具有更高电荷分离效率和稳定性的光伏材料是热点课题;本项目设计与合成具有低带宽和低HOMO能级的新光伏材料,通过纳米技术提高电子和空穴的流动性,在促进电荷转移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填充因子;利用量子点的光生多电子,形貌和量子尺寸的可控合成等特性,降低带隙,使其吸收谱带和太阳光谱具有更好的匹配,以提高光能转化效率;设计合成功能化富勒烯在增加光吸收的同时保证激子的有效迁移;太阳光谱的最大光强在700nm左右,组装不同禁带宽度的核/壳量子点-功能化富勒烯衍生物材料,提高光谱的响应范围;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分析法,循环伏安法,扫描电镜等研究核/壳量子点-功能化富勒烯衍生物的光伏特性。
合成了十种富勒烯衍生物I~X,并通过红外、核磁和质谱确认了各产物的结构。在乙酸乙酯-石油醚溶液中获得了2c的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研究了各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和荧光光谱,发现在化合物官能团硝基与苄基的引入,对其吸收峰和发射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紫外光谱中两种官能团均使吸收峰蓝移;在荧光光谱中苄基使发射峰蓝移而硝基使发射峰红移。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产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与参比化合物C60相比还原电位发生了负移,更容易形成电子受体。.用纳秒和飞秒激光研究了化合物的光限幅性质,结果表明化合物I和II的纳秒光限幅性质明显,而III则观察不到光限幅现象,说明化合物中硝基的引入不利于光限幅效应。.分别以FTO/TiO2/富勒烯衍生物/CdSe作为光阳极,以FTO/Pt作为对电极,以I3−/I− 作为电解质组装成量子点-染料敏化的太阳能电池,测定其电池性能参数(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以及总效率,发现各电池的总效率比较小,分析其影响因素可能有薄膜、量子点、电解质以及测试仪器等。.组装了以C60, Im-C60,Bn- Im-C60为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和以CdSe,Im-C60- CdSe,Bn- Im-C60- CdSe为敏化剂的量子点杂化的太阳能电池。对照结果发现:核壳结构的引入增加了电池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从而增加了它的能量转化效率。因为单个的量子点颗粒容易受到杂质和晶格缺陷的影响,存在大量的非辐射复合中心。在核CdSe QDs上制备C60衍生物的保护壳,可以去除量子点的表面缺陷,为电子的迁移提供顺畅的通道,增加核的物理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而且,CdSe-C60复合簇的η高于CdSe和C60膜,这不仅与CdSe和C60单个组分有关,还反应了二者间的最佳协同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面向有机光伏电池的富勒烯衍生物/金属界面电子结构研究
基于新型金属富勒烯衍生物的给受体系光伏器件研究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形成机制与光伏特性
金属富勒烯衍生物作为光伏器件中电子受体材料的效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