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阶段的收缩开裂是推广应用HPC的重大技术难题,其开裂机制是首当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课题以塑性阶段的HPC为研究对象,抽取其成型初始体系组成的典型物理、化学特征,构建快速干燥条件下基于单轴约束试验的HPC塑性收缩开裂综合评价体系,定量表征HPC水分蒸发、孔隙负压演变和毛细管网络结构形成,阐明其塑性收缩开裂微观驱动力和宏观抗力的增长机制,定量描述其弹性模量、徐变松驰、收缩应力和收缩开裂的发展规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理论分析,最终阐明HPC塑性收缩开裂的机制,建立基于应力准则的塑性收缩开裂理论模型,提出基于孔隙负压测试的塑性收缩开裂预测方法,为HPC早期裂缝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本项目基于毛细管负压测试技术,从塑性收缩微观驱动力和宏观抗力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建立了基于应力准则的水泥基材料塑性收缩开裂理论模型。项目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集成毛细管负压测试系统、非接触激光位移传感器、塑性抗拉强度测试装置、约束开裂试验装置等相关测试技术,开发了半自动数字化裂缝测量系统,建立了早龄期水泥基材料塑性开裂综合试验方法;(2)定量表征了水泥基材料在塑性阶段的体系状态及关键物理、化学参数:在毛细孔负压低于70kPa范围内,体系蒸发速率恒定、液相连续且饱和度接近100%;水和水泥颗粒的初始动态接触角在55±4°,且随水化进行而逐渐降低,最终稳定在22±1°;(3)系统研究了水胶比、胶砂比、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等因素对塑性抗拉强度的影响,揭示了塑性抗拉强度的增长规律:在毛细管负压达到20kPa之前,塑性抗拉强度随毛细管负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毛细管负压为20-70kPa范围内,塑性抗拉强度趋于稳定(15-30kPa);(4)基于理想堆积体系中液相的有效作用力,实现了塑性抗拉强度的理论计算;通过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值的综合比较,在充分考虑实际体系缺陷的基础上,建立了塑性抗拉强度和毛细管负压之间的本构关系;(5)系统研究了水泥基材料在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毛细管负压、塑性沉降和横向塑性收缩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毛细管负压的两阶段塑性收缩模型;(6)在线弹性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应力准则的水泥基材料塑性收缩开裂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临界毛细管负压的预测方法,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多尺度分布的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行为的研究
纤维再生混凝土早期收缩与开裂机理及其控制研究
基于多尺度方法的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机理研究
基于粘弹性模量的水泥石内应力计算及收缩开裂机制与调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