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安全、世界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而言,城市应急避难设施的区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系统梳理了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的理论与方法,期望通过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配置研究补充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首先,通过GIS对实体环境的数据获取、调查问卷和调研数据等建立"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分析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影响因素,归纳影响应急避难场所区位的关键性因子;然后,建立城市安全的主客观环境评价体系,评价北京市总体和不同区域的应急场所的空间布局。接着,建立"供给-需求"视角的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配置的理论框架,通过从供给、需求的视角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配置,并由此建立基于单一目标或多目标情况下供给-需求视角的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配置模型。接着,结合GIS等方法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优化模型,构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区位决策支持系统。通过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公共设施区位理论,为城市公共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本项目依托2005年11000份北京市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调查问卷,2012年760份北京城市应急避难安全调查问卷等调查数据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属性数据,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等理论,主要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结构方程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应急避难场所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客观实体空间与居民感知行为空间评价两个视角对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配置效率、空间模式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运用DEA方法客观评价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及其影响机制;其次,归纳和总结居民应急避难与疏散行为特征,揭示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结构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空间配置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拓展到北京市城市公共安全的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和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规律及其与利用者——城市居民的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感知的互动关系,进一步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基于GIS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基于GIS的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支持方法研究
中国大城市社区环境下商业性场所微区位研究—以西安城市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