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Cs物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对人类和生物的巨大危害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极大关注,系统分析和定量描述EDCs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基于现有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应用定量生态学方法,分析典型EDCs污染物长期暴露的生态危害,并结合不确定分析方法,定量评价EDCs污染物流域水生生态风险。同时,分析典型EDCs污染物在流域尺度内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建多介质、多暴露途径分析模型,定量评价流域居民不同暴露途径的EDCs污染物暴露量及相应的健康风险。在此基础上,耦合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与PBPK模型,探讨低剂量混合健康风险及其影响机制,并开发应用范围较广,适用性较强的低剂量混合污染物健康风险模型。这将对EDCs污染物毒性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对流域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实践指南。
本项目选取北江流域为典型案例地,基于现有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应用定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铅(Pb)、镉(Cd)、壬基酚(NP)、多环芳烃(PAHs)、滴滴涕(DDT)和多氯联苯(PCBs)等典型EDCs污染物长期暴露的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研究通过以下6部分展开:1)通过现状调查,分析了典型EDCs污染物在北江流域的环境现状和流域水生生态环境现状;2)初步构建了北江流域环境介质与典型EDCs污染物属性参数数据库和流域人群行为因子与生理参数数据库;3)探讨了铅(Pb)、镉(Cd)和壬基酚(NP)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4)通过构建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了评价EDCs污染物流域水生生态风险;5)结合典型EDCs污染物在流域尺度内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建多介质、多暴露途径分析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居民多途径下EDCs污染物暴露剂量及其相应的健康风险;6)应用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构建了低剂量混合健康风险模型,评价北江流域居民镉(Cd)、铅(Pb)低剂量混合健康风险。本项目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铅(Pb)、镉(Cd)、壬基酚(NP)、滴滴涕(DDT)、多氯联苯(PCBs)等典型EDCs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对流域/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兰州市典型EDCs污染物多介质环境风险研究-以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为例
流域酸沉降的河流水质响应研究- - 以北江为例
流域尺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以巢湖流域为例
典型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环境及微量元素风险探测-以陕西渭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