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产业组织理论、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分析框架,首先选取苏、皖两省1994-2010年不同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县域数据,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农村金融制度供给变化下,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接着,通过对样本地区农村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用Probit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银企关系紧密度及其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发展符合我国不同农村经济金融特征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探析与不同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和农村中小企业特性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农村金融制度供给逐渐增加。本项目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制度供给变化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化、不同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本项目以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影响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获得的理论框架,先采用县域层面的数据,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接着,运用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及银企关系紧密度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行为差异及其对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最后选取典型地区,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供求均衡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村融资制度变迁的动因及制度供求关系。. 本项目的重要发现是: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依然属于寡占型市场,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逐步提高,且经济发达地区由寡占型市场进入适度集中的市场;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下降,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提高。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简单,与农村中小企业联系紧密、地缘性强,易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具有“地方性小银行优势”,农村中小企业更易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且农村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交往时间越长、越频繁,越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能有效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与占绝对优势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安排和贷款技术可以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贷交易成本问题,缓解农村小微企业所面临的正规信贷配给问题,尤其是数量配给和交易成本配给,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可获性。典型样本地区融资制度变迁是一种需求诱致型、渐进式变迁过程,这种自发性、平稳性的变迁过程部分实现了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规避,但单一变迁方式的长期使用易导致制度边际效率的下降。本项目的研究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成果,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提供了政策建议,为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订单农业中贸易信贷互联制度安排及其对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农户投资视角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制度变革中农户储蓄借贷行为研究
“指数保险与信贷互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