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海中部的ODP797孔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物的长链不饱和酮(烯酮)不饱和指数(U37k)定量计算日本海的表层海水温度,进行沉积物放射虫鉴定和Q型因子分析掌握放射虫属种和组合的分布规律,结合碳酸盐含量测定和前人建立的年代地层框架,探讨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及古气候突变事件;利用东海CSH1孔沉积物U37k值计算东海北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并与日本海相对比,研究联系东海与日本海的桥梁-对马暖流在末次冰期旋回中的形成和演化;并尝试用CSH1孔浮游有孔虫G. ruber 壳体的Mg/Ca比值计算表层海水温度,探索更为精确的表层海水温度恢复方法在冲绳海槽北部地区的应用。综合对比分析两孔的各项沉积记录与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事件与东海以及全球的气候突变事件的成因联系,进而阐明东海与日本海的古海洋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传递对对马暖流变化的响应。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与兴凯湖古气候演化记录的对比研究
白令海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表层海水环境和陆源输入的变化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及日本海南部陆源碎屑组分演化对比研究
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底层流演变的岩石磁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