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识别神经机制尤其是人造新异物体专家识别形成过程神经基础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本项目采用ERP与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选择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某类物体识别专家和经人为训练形成的人造新异识别专家作为被试,研究物体识别倒置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个过程的的脑机制。通过对倒置效应大小的操纵,分离出专家识别状态下的ERP成分,探讨物体识别加工的大脑可塑性。整个研究试图提出物体特定角度体验程度与加工方式选择关系模型。本项目的执行希望从认知神经层面提供确切的科学证据,修改和完善当前物体识别整体布局加工连续量假设(configural processing continnumm)理论。申请人经过了严格、系统的认知神经科学训练,已发表2篇SCI论文,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项目综合运用了眼动追踪技术,行为实验和ERP技术探讨了非面孔物体识别倒置效应形成过程的脑机制,总共完成了六个系列研究(共14个实验)。.研究一、我们研究了两类身体姿势识别加工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首个注视点注视时间,直立状态可能身体姿势首先注视点注视时间短于倒置状态可能身体姿势,同时直立状态可能身体姿势注视点数量少于倒置状态可能身体姿势注视点数量。研究二、我们研究了整体信息含量大小不同的三类身体姿势识别的ERP,结果发现N170波幅大小随着整体布局信息的多少,而呈现负相关。并且行为和脑电的倒置效应随着整体身体姿势,碎片身体姿势和随机身体姿势,从大到小呈现连续变化。研究三、我们利用五个行为实验,系统操纵身体姿势识别时所提供的信息,探讨身体姿势识别倒置效应形成的影响因素,从而推论身体姿势识别时加工方式。结果发现不管是可能身体姿势还是不可能身体姿势,只要保留了四肢的相对位置信息,被试就会在第一组试验的反应时上就会出现显著的倒置效应;身体姿势中的面孔、头部和躯干均影响反应时倒置效应的大小,表现出倒置效应从大到小连续性变化,然而当破坏四肢形成的相对位置关系,则不存在显著的倒置效应。研究四、在两个行为实验中探讨了身体姿势识别时所产生的倒置效应是否遵循整体布局加工的连续量的渐变特征。结果发现识别整体可能身体姿势、整体不可能身体姿势的错误率和反应时与刺激材料偏离直立状态的角度有显著的相关,并可有效拟合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五,我们通过训练的方式,利用两个ERP实验探讨了人造新异物体Greeble和人造新异物体Dongle倒置效应形成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不管是一天的训练还是5天的训练,被试新异物体识别的N170波幅随着组数的增加而增高。研究六、我们还研究了特殊群体(先天性音乐障碍者)面孔识别加工ERP(1个脑电实验,2个行为实验)。行为实验结果和脑电实验结果均表明先天性音乐障碍者其面孔识别能力显著差于控制组被试。. 本项目系列研究成果,截止到目前,发表了SCI或SSCI期刊论文3篇,中文重要核心期刊2篇(1篇已经发表,1篇已经录用等待刊出),Ei和ISTP收录论文3篇(两篇已经发表,一篇已经录用等待刊出),其它普通期刊2篇。本研究项目已经收集的实验数据还将有3篇论文待发表,将在未来两年来投中国外SCI期刊。总体来说,本项目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面孔认知影响社会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音乐训练促进面孔识别: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
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认知和社会机制
意识下面孔认知的熟悉度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