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木昆虫作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片段化导致的腐木数量减少和连续性降低十分敏感。我国是一个受森林片段化威胁严重的国家,但关于腐木昆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工作还基本没有得到开展。本研究以我国森林片段化严重的华东地区常绿阔叶林作为研究地点,研究不同森林斑块间腐木甲虫物种组成特点和丰富度变化规律,重点研究森林斑块面积、形状,及斑块内生境异质性对腐木甲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结合保护理论的应用,提出合理的腐木昆虫物种多样性保护建议。此外,项目还通过研究不同森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其对腐木甲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制定合理林业管理策略和生态恢复措施,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该项目的完成,将有助于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可进一步增强对世界腐木昆虫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了解,以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腐木昆虫物种多样性保护理论的相关内容。
我国亚热带阔叶林破坏严重,但现行森林管理和恢复策略对该地区腐木甲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还十分匮乏。项目力求揭示影响亚热带腐木甲虫多样性的重要生境因子,并阐明不同森林恢复和管理策略对其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项目在浙江天目山亚热带阔叶林开展了为期三年的野外研究工作,累计采集腐木甲虫标本31,279号,涉及 54科510余种。项目研究了腐木枯立木树种、海拔及其它环境因子对腐木甲虫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木甲虫物种丰富度在大多数树中间差异不显著。森林盖度对腐木甲虫物种丰富度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而腐木胸径和海拔的影响则不显著。典范对应分析则表明海拔是影响腐木甲虫多样性组成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但树种对腐木甲虫多样性组成的影响在低海拔区间则更为明显。项目还对不同恢复阶段柳杉种植林的粗死木质残体特征,及其对腐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天然混合林腐木甲虫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幼龄林和老熟林,但半天然林混合林与幼龄林腐木甲虫物种数差异并不显著,而幼龄林的腐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则显著高于老熟林。腐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量与样地粗死木质残体的体积显著相关。典范对应分析和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表明腐木甲虫群落特征在不同林型差异显著。柳杉枯立木直径、粗死木质残体的直径和数量,以及林冠盖度均对腐木甲虫物种组成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随着自然干扰因子的变化,种植林腐木甲虫多样性可能在随后的演替阶段有所下降,因此在森林恢复过程中需适当引入人为干预机制来增加腐木甲虫多样性。项目同时还对重要的腐木甲虫类群—筒隐翅虫Osoriinae(Coleoptera,Staphylinidae),开展了一些分类学研究工作,描述并发表了亚热带地区该类群的8个新物种。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3篇,完成了项目预定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特大冰冻干扰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我国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腐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对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及早期生长的影响
生态位差异在亚热带森林群落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的作用研究